欢迎重返地球!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2022-12-05 03:43:24 环球网 

【环球时报报道记者 樊巍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郑伟杰】北京时间2022年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陈冬还成为中国首个在轨驻留时间超过200天的航天员。

夜间搜索难度大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此次针对神舟十四号飞船航天员乘组的搜索救援任务是着陆场系统时隔17年后又一次在夜间执行航天员搜索救援任务,冬季低温和暗夜条件等多项不利因素增加了此次搜救任务的难度。

这次搜救任务中,东风着陆场共组建1支直升机搜救分队、1支载有伞降队员的空运机动搜救分队、1支地面搜救分队,着陆区周边3旗3县1市地方政府组建了民兵分队,分阶段组织了演练。

载人航天工程(603698)着陆场系统副总设计师卞韩城介绍称,夜间开展搜索救援任务存在发现目标难、到达着陆现场难、搜救行动风险防控要求高等难点。首先,航天员搜救任务以直升机分队为主,由于直升机飞行的快捷性,夜间靠目视看不到返回舱,必须借助微光、红外光学设备才能发现返回舱。其次,东风着陆场有高压输电线等障碍物以及高低不平的地面,对直升机夜间降落造成很大威胁。戈壁地貌以粗沙和石子为主,直升机降落时旋翼卷起的沙尘遮挡飞行员视线,直升机基本是盲降,粗沙和石子容易导致直升机故障,降落过程风险很大。此外,多架空运飞机、无人机、直升机夜间在同一空域飞行,近百台车辆夜间在无道路依托的茫茫戈壁行驶,着陆现场虽然有照明设备,但大多数区域仍然是漆黑一片,近500人在黑暗中活动,一些外来驾驶员不熟悉东风着陆场地貌环境和气候特点,这些因素加大了风险防控的难度。

比较特殊的是,时值冬季,戈壁低温环境也给救援现场的保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卞韩城表示,在夜间实施航天员救援,必须准备大量的灯光照明设备并携带至现场,使救援现场达到亮如白昼的效果。而极寒条件下开展救援航天员,首先要创造温暖的救援环境,要为航天员准备可靠的御寒物资。“极寒条件还可能导致机械设备低温启动困难、电子设备工作异常、电池续航能力降低、搜救队员操作失误等,救援现场的保障要求特别高。”卞韩城称。

卞韩城还提醒说,搜救现场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多。在东风着陆场,飞船有可能着陆于地貌复杂地域,如山地、沙漠、盐碱地、梭梭林地、水域等。搜救过程中可能遭遇复杂天气现象,如刮风、下雪、起沙尘等。返回舱着陆后,有可能出现主伞拖拽返回舱高速滑行、返回舱舱门打不开等工程工况。这些复杂情况、困难工况与极寒天气、暗夜环境叠加,进一步增加了搜索任务组织实施的难度。

多种手段确保搜救成功

虽然此次搜索救援任务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然而航天部门通过周密的准备,先进技术的应用以及针对性的演练,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确保此次搜索救援任务最终取得圆满成功。

由于飞船返回舱在返回过程中处于高速运动的状态,一旦中途出现故障,外界无法采取营救措施,也不可能将程序暂停或恢复到原位重新开始。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为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提高回收着陆系统工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航天科技(000901)集团五院508所为回收着陆系统设置了9种故障模式,涉及正常返回、中空救生、低空救生3种基本返回工作程序,采取了备份降落伞装置、时间控制器、三组高度开关等多种备份措施,以全面保证返回舱在火箭发射段、上升段、正常返回和应急返回段的安全返回与着陆。

此次任务中,东风着陆场还立足于极端寒冷和黑暗等困难复杂情况,制定了飞船跟踪测量方案、返回舱搜索回收方案、航天员现场救援方案等。加强了救援预案研究,重点开展了返回舱倒扣、舱口被掩埋、舱体变形等极端情况的处置训练,在着陆场周边所有水域安排了瞭望哨。

针对夜间搜索难题,东风着陆场持续技术升级,基于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的应用,优选天基、空基、地基弹道测量数据送往搜救直升机,完成航天语言到航空语言转变,建设了天空地一体化搜索引导体系。研制了国内首款共口径、长焦距、柱型直升机光电吊舱,调配具有微光、红外功能的小微型光学设备在地面布阵,提升了夜间搜索发现返回舱的能力。

当神舟十四号飞船返回舱顺利返回地球家园后,如何迅速找到返回舱和航天员成为地面搜救人员最关心的事情。《环球时报》记者4日从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获悉,神舟十四号飞船返回舱在飞船着陆后,天线网络通过开关选择接通朝向地面上方的天线,确保地面的搜救人员可以通过天线网络来找到返回舱。为保证地面搜救系统及时搜索到返回地面的返回舱,返回舱上还配有自主标位设备,告诉搜救人员“我在这里”。这套标位设备以发送目标救援组织规定频率和格式的无线电设备为主。为方便夜间寻找返回舱,飞船返回舱的“肩部”位置装有闪光灯,直升机据此能在夜间发现返回舱。

“以最温暖的方式救援航天员”

找到载人飞船返回舱之后,搜救任务还没有结束。神舟十四号飞船返回舱搜救回收空中分队指挥员陈实介绍称,“极端温度达零下26摄氏度左右,对装备、人员身体都会造成困难。”在进入东风着陆场后,空中分队连续飞了4周4个阶段强化训练,就是为了把航天员安全温暖地接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按照以最温暖的方式救援航天员的思路,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对医监医保车进行了维护,作为航天员返回地球后第一个“临时的家”,医监医保车可在极寒条件下为航天员提供温度适宜的医监医保场所,让航天员在着陆现场就能吃上热饭、喝上热水、洗上热水澡。

为了提升航天员在医监医保医疗救护车内的舒适度,此次任务还对医监医保医疗救护车进行了改装。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应急抢修与运输分队地面抢修分队指挥员喻虎介绍称,此次任务中为3名航天员更换了全新的座椅,为了确保新座椅与原有医监医保医疗救护车更好结合,设计了全新的缓冲装置和卡扣进行连接。医监医保医疗救护车还加装了燃油暖风机调节车厢温度,20分钟内可将舱内温度升高至20摄氏度以上,让航天员在着陆现场吃上热饭、喝上热水、用热水洗漱。医疗救护队还为航天员准备了保温毯、保温被和暖宝宝等保温装备。

此外,所有野外工作设备都进行了抗低温防护,车辆加装了低温启动装置、通信设备配足了备用电池,着陆现场临时搭建场所均按8小时供暖配齐电力保障设施。为了防止通信设备在严寒条件下出现异常、卡顿、耗电快等现象,搜救任务中还给设备主机贴上了暖宝宝,并用毛毡包裹起来。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