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脑、数字人来袭!揭秘未来银行数字化五大趋势

2023-09-08 12:07:48 北京商报网 

你有多久没去过银行网点了?银行卡上又积了多少灰?如今,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ATM机高光褪去,手机银行、智能服务等成为银行业务主流,不管是贷款、理财还是支付转账等金融服务,抑或消费、购物、出行还是生活缴费等日常需求,都能在一部手机上完成所有,且24小时全天在线。

越来越多用户都更偏爱金融数字化、移动化,但却鲜少有人了解,这背后是银行在数字科技上的不断蓄力和进化。数字科技已成为第一驱动力,深刻改变银行的业务边界、组织形态以及服务模式。

毫不夸张的说,在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下,数字化已然成为银行的发展乃至生存需要。正如9月8日IDC在2023外滩大会上发布的《银行数字科技五大趋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如今的银行越来越像互联网公司,甚至已经借力AI大脑或卫星技术深入信贷风控,技术大变革的新时代已然开启,而未来,生成式人工智能还将渗透到所有领域。

“驱动银行发展的核心动力正发生变化,以前是规模驱动,现在是新技术驱动。”蚂蚁集团资深副总裁、网商银行董事长金晓龙在现场表示,中国在银行数字化上已经形成了全球竞争力,这对于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促进金融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蚂蚁集团资深副总裁、网商银行董事长金晓龙

一部手机能完成9成业务

如何加强线上线下渠道协同融合,加快延伸金融服务触角,拓展数字化渠道服务新模式,成为近年来众多银行机构的一大必修课。

根据中国银行(601988)业协会今年发布的《2022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银行平均电子分流率96.99%,这意味着9成以上业务都已实现线上化;与此同时,小程序成为获客新渠道,据不完全统计,支付宝、微信上银行小程序超过200个。

业内愈发明显地感受到,一部手机就是一个银行网点,随着“随身银行”的进化,金融消费者9成业务,都能通过在手机上“点一点”完成。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手机银行App月活用户数已超5亿。

“随身银行”也使得银行越来越像互联网公司。其中,包括招商银行(600036)、工商银行(601398)等,已开始将生活服务,例如饭票、影票、出行以及生活缴费等放入了App、小程序中。截至2022年底,招商银行App总用户数达1.88亿户,月活近7000万户。

工商银行则推出了“发现”页签,可实现“千人千面”;同时引入基金、理财等头部机构,打造了开放式财富社区;并增加炫彩刷脸、碳账簿、数字藏品等新功能,重塑18大类服务。截至2022年底,工商银行App总用户数达5.16亿户,月活1.74亿户,数字化业务占比超过98%,用户体量接近头部互联网平台。

始于金融但又不止于金融。数字化驱动下,银行业务由“卡时代”转向“移动时代”。IDC预测,随身银行不只是手机App,还包括银行类服务API嵌入各类高频应用中;未来,也会渗入各类可穿戴设备中,如AR/VR/MR等。

“AI”银行信贷员帮扶小微

日常金融服务中,你或曾与银行的智能客服对话过,也或接到过不少智能机器人的电话营销,但可能不知道的是,在你惊叹于如今“最快以秒计”的信贷审核中,背后是银行智能化的信贷授信。今后,“AI大脑”将成银行主流选择。

除了越来越像互联网公司外,银行机构也在向科技型公司靠拢。IDC预测,到2026年,将人工智能应用于信贷授信将成为银行的主流选择。由于更为复杂的模型、算法的应用,尤其是通过开放银行生态搜集到多源可用数据,至2026年底,欺诈洗钱等案例将降低12%。

实际上,目前AI风控在银行业已有探索。例如,网商银行“百灵”智能交互式风控系统,将大规模人工智能应用于小微金融,已服务800万小微经营者;中信银行(601998)“哨兵”智能防欺诈风控系统,通过将机器学习和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反欺诈,守护用户“钱袋子”。

报告称,AI风控大脑有助于精细化风险识别和评估、实时监控和预警、优化决策过程、反欺诈与合规、预测性分析;而建设AI风控大脑时需要关注数据质量、算法准确性、实时性、合规性、与核心业务系统集成。

那么,AI大脑具体又是如何进行智能交互风控?以网商银行“百灵”系统服务的小微企业为例,众所周知,每个小微企业主手里,都有一些可以证明自己经营实力和稳定性的材料,比如合同、发票、流水、店面、存货等等,但是这些材料种类繁多,五花八门,要识别出来,难度很大。

对此,“百灵”系统主要通过计算机视觉、知识图谱、人机对话等技术综合应用,实现对小微经营者的资产、行业、经营状况、资金需求等更精准的理解和评估,从而为小微提供更匹配的信贷服务。目前,该系统已经支持包含合同、发票、营业执照在内的26种凭证,以及包含工程车辆、店面门头、货架商品等超过400种细粒度物体的识别,准确率达到95%以上。

网商银行“百灵”系统已支持70多种自证任务,超过800万客户使用,成功提额客户。

超8成银行将部署数字人

能说会道,还懂金融业务的银行数字人,你有打过交道吗?IDC预测,到2025年,超过80%的银行都将部署数字人,承担90%的客服和理财咨询服务。集成GenAI的数字人将大行其道,“看懂文字、听懂语言、做懂业务”将成为常态。

截至目前,线上做客服、理财经理,线下做“大堂经理”,是数字员工在银行的主要应用。其中,包括浦发银行(600000)、交通银行(601328)等就在重点投入数字人,构建大规模数字员工队伍。

以浦发银行为例,其投入的数字人覆盖业务包括零售、公司、清算、运营等多个板块。基于数字人形成的数字员工体系,已实现数字财富规划师、AI培训师、数字文档审核员、数字大堂经理等20多个数字员工场景;交通银行则推出了姣姣和小姣两位数字员工“姐妹花”,应用技术包括多模态交互、3D数字人建模、语音识别、自然语义理解、智能知识库等技术。

与此同时,IDC认为,数字员工不是替代人,而是做人的智能助理,其主要做重复枯燥的工作,让人做更有创意的工作,另外需注意的是,目前也有不少数字员工追求“高效”的交互服务,但缺乏共情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损用户体验,银行必须给予足够重视。

农户可通过卫星办理贷款

除了小微企业主,农户同样是金融机构关注的重点群体。对于多数农民来说,他们最大的资产就是地里种的庄稼,以及对应的产值,但这个很难统计识别,银行很难知道农户有多少资产,不清楚他们的耕地到底产量多少,价值多少,这也成为农村贷款最大的痛点。

为了识别,有银行曾想过用人工线下地调的方式,但成本太高;也有尝试过无人机拍摄,但范围太小;不断试错和进阶之后,如今,有银行想到了卫星,这个太空里的超级无人机。

卫星遥感技术,相当于给农田插上一根“网线”,让土地里的作物种类、生长情况等都能联网,成为农户资产的证明,由此,农户就可通过卫星办理贷款。

以网商银行“大山雀”卫星遥感风控系统为例,农户拿着手机在支付宝小程序上把自己的地在地图上圈出来,卫星就可以去识别这块地的农作物面积、作物类型,分辨出水稻、玉米、小麦等多种作物的区别,目前准确率已达到90%以上。

目前,以五天为周期,网商银行需要实时更新卫星影像和识别结果,监测农作物的长势,判断作物所处的育苗期、拔节期或收割期等阶段,进而分析农户插秧、打药、追肥以及收割时期的不同资金需求,并给予农户精准的授信和合理的还款周期。据介绍,截至2022年底,大山雀已累计服务120万经营性农户,为乡村振兴提供活水。

另外,平安银行(000001)也已连续合作发射了三颗卫星,搭建了“星云物联网平台”。物联网卫星通信技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真实经营数据等信息可以更及时、有效地回传,从而为其授信。截至2023年6月底,星云物联网平台支持实体企业融资额超8000亿元。

物联网与边缘计算“打通”农村、小微金融最后1公里。IDC预测,到2027年,40%的G2000企业将通过低轨道卫星技术满足偏远、农村和高风险地区的网络覆盖缺口。借助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和其他数据,各行业的中、小、微型企业贷款覆盖率也将达到70%。

银行布局云原生架构成共识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银行利用云原生架构,构建核心系统或是承载关键核心业务场景,也在成为一种技术共识。

以中国建设银行(601939)为例,其率先发布金融业云服务品牌“建行云”,首批推出三大类10个云服务套餐,为中小微金融机构提供“开箱即用”的技术服务,其中业务应用类涵盖核心银行套餐、对公信贷套餐、数字化零售套餐、信用卡套餐、智能风控套餐,基础技术类包括金融研发云套餐、金融灾备云套餐。

IDC预测,到2025年,60%的中国境内银行,将基于当前应用程序的使用现状制定并实施云原生数字核心战略,支持安全可控与未来生态创新。

IDC认为,金融行业云原生,有利于将金融对安全合规、交易强一致性、单元化扩展、全链路业务风险管理、运维管理等行业要求与基于云定义的存储、多地多活、分布式数据库等技术进行深度融合。目前覆盖了设计域、研发域、运行域、运维域、灾备域5大领域。

落地虽是大势所趋,不过就目前来看探索仍处于早期。根据报告,云原生在金融行业应用现状中,超八成主要用于计划实验和单点实验,14%用于局部应用,全面推行仅有2%,而进行优化创新的为0%。

金融级云原生是一个覆盖战略、组织、流程、技术和运营的全方位演进过程。IDC建议,要建立一套全流程、端到端、标准化的云原生交付体系,对于已经有丰富云原生应用经验的金融机构,必须要关注:高可用、高性能、业务连续性、系统安全稳定。

北京商报记者 刘四红

(责任编辑:董萍萍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