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未来商业 | 擎朗智能创始人兼CEO李通: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商业化落地仍需5年以上,行业需保持理性与耐心

2025-04-15 18:06:55 每日经济新闻 

■行业属性:服务机器人

■估值/融资轮次:2021年拿到软银愿景基金领投的约14亿元D轮融资,2024年新一轮融资(未披露)

■核心竞争力:多场景数据积累

■未来关键词:具身智能人机协同出海

一石激起千层浪。

3月底,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公开表示“正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引发行业震动。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的争议甚嚣尘上。

“人类倾向于对近期的事情过分乐观,对远期的事情过分悲观,这句话在服务机器人领域同样适用,人形机器人至少还需5年才能大规模落地,创业者、投资人、政府与公众都要有清醒和理智的认知。”近日,擎朗智能创始人兼CEO李通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对话未来商业”栏目(专题直达:对话未来商业|记录、预见、让未来发生)专访时如是坦言。

李通毕业于华中科大,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人工智能专家程时杰教授,曾在微软亚洲工程院Incubation Team,参与微软机器人操作系统项目Robotic Studio项目开发,具备十几年机器人系统研发经验。

就在3月底,他一手创办的擎朗智能发布了首款人形具身服务机器人XMAN-R1。这家成立15年的公司,开创了国内服务机器人在餐饮领域应用的先河,在全球市场也属首创。截至目前,公司智能机器人产品已覆盖全球600多个城市及地区,累计超过10万台机器人投入到工作中。

而在“具身智能”概念还没有如此火热的近十年前,公司就开始受到资本追捧:自2016年A轮融资,至2021年拿到软银愿景基金领投的约14亿元D轮融资,2024年又拿到了新一轮融资(未披露),目前已集齐包括软银愿景基金、中金甲子、上海科创基金、源码资本、云启资本、阿里巴巴等一众明星投资机构。

就当下机器人赛道,尽管机构的预测十分乐观,资本的热情也显而易见,但在李通看来,正如此前互联网所上演的风波一样,当一个风口出现时,大浪淘沙后真正能存活下来的关键,不仅在于技术突破的速度,更在于对产业规律的把握与坚守。

从“无人问津”到海底捞破局

采访李通当天,《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擎朗智能的展示厅里看到,一台搭载双臂的轮式人形机器人正灵活地完成托盘递送动作。

谈及最新发布人形机器人的原因,李通表示,对应岗位规范化流程,具身服务机器人的工作内容可以被精确地描述,结果可以被标准化评估,这将更有利于在商业环境形成机器人能力的闭环。

李通表示:“十几年前我们决定做服务机器人时,全球范围内都没有可参考的案例。”2013年,当李通团队决定进行服务机器人研发时,市场反馈堪称冰冷。“餐厅老板看到样机第一反应是‘这是什么玩意儿?’”他回忆道。这种困境持续到2016年首台配送机器人样机诞生,又经历三年迭代,直到2019年与海底捞的合作成为转折点。

选定服务机器人赛道后,擎朗智能开始寻找合适的应用场景。在没有行业经验可供参考的情况下,一次偶然的就餐经历让团队发现了商机。

李通表示,在餐厅里,他注意到服务员频繁跑动的工作状态,意识到可以通过机器人来减轻这一重复性劳动。于是,针对餐厅配送场景的机器人应运而生,这不仅开创了国内服务机器人在餐饮领域应用的先河,在全球市场也属首创。

2019年,擎朗智能迎来了重要的发展契机——与海底捞达成合作。当时,海底捞面临着劳动力成本高企的问题,其员工薪酬占比较高,且服务标准要求极高。如何在保证服务水平的同时降低人力成本成为迫切需求。

擎朗智能的机器人解决方案恰好契合了这一痛点,通过将机械性工作交给机器人,把人力集中投入到更能提升顾客体验的服务环节,实现了效率与服务质量的平衡。这一合作成为行业标杆,让更多人认识到服务机器人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价值,推动了服务机器人行业的发展。

“他们(海底捞)尝试过后厨自动化等多种方案,最终选择用机器人来协同完成‘隐形服务环节’。”李通解释,擎朗的配送机器人承担传菜工作,将人力释放到与顾客直接交互的环节,既降本又不影响体验。

这种成本差在欧美市场更加显著,也促使擎朗海外订单近两年快速增长。据悉,其采取的“租赁为主”模式(国内以销售为主)更符合海外客户习惯——商家按月支付,无需承担设备折旧风险。

擎朗智能的服务机器人在海外市场受到了关注,日韩、欧美等劳动力成本较高的地区成为主要目标市场。与当地劳动力成本相比,擎朗智能机器人的成本仅为其1/3到1/2。

截至2024年底,擎朗智能机器人产品已经覆盖全球600多个城市及地区,累计超过10万台机器人投入到工作中,客户包括海底捞、外婆家、广州酒家、全聚德、索菲特酒店、威斯汀酒店、希尔顿酒店等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合作伙伴。

根据IDC预测,具身服务机器人自2025年开始逐步落地,到2030年全球具身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近1247亿美元,将实现86.2%的高速复合增长,从餐饮、酒店、商超、文娱到医疗、金融、康养等场景,各细分领域都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擎朗从餐厅切入,并逐渐打开酒店、商场、医院,从清洁到配送等更多场景,加速扩张。

大模型时代的数据攻坚战

随着ChatGPT掀起AI浪潮,服务机器人迎来新一轮技术迭代。但李通指出,物理世界的数据匮乏是最大瓶颈:“互联网抓取的数据属于虚拟世界,而机器人需要真实环境中的动作数据。”

李通指出,服务机器人的发展与AI技术紧密相连。在AI技术取得突破之前,服务机器人难以规模化落地,而如今大模型带来了新的技术革命。

但机器人行业面临着数据量不足的挑战,尤其是物理世界的数据。与虚拟世界可从互联网抓取数据不同,物理世界由于此前缺乏机械应用,数据积累匮乏。没有足够的数据,机器人的训练和迭代就受到限制,这成为制约服务机器人发展的关键因素。

为解决数据问题,擎朗智能通过和酒店、餐厅、商场等行业头部公司的长期合作,积累了大量服务场景的环境数据,这为机器人性能的优化提供了基础。

同时,通过规模化量产机器人,收集更多数据,进一步完善机器人的训练体系。李通认为,只有积累足够的数据,才能训练出更智能的机器人,从而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服务场景。

在机器人的发展过程中,移动和操作是两个核心要素。擎朗智能将自己定位为服务机器人公司,在产品研发上,不仅关注移动功能,还注重操作功能的拓展。

例如,推出的轮式人形机器人,就是在移动基础上增加了双臂操作功能,使其更适合服务场景的需求。这种产品优化并非盲目跟风,而是基于对服务场景的深刻理解和自身技术发展方向的把控。

“具身需要的是泛化,在实际生活中有变化才有泛化。与非开放性场景相比,机器人在商业场景的应用需要面临动态非结构化复杂环境、人与机器的高频交互博弈、全流程闭环三大挑战,这要求具身智能机器人更聪明更懂人。”李通说道。

长周期赛道与资本耐心的博弈

尽管商业化初见成效,李通对行业泡沫保持警惕。“有些创业者声称明年量产10万台人形机器人,但这离商业化普及还有一段距离,任何产品都需要遵循产业规律。”

他以自身经历举例:擎朗从研发到首单规模化用了数年时间,期间经历教育机器人、扫地机等多方向探索,2015年前靠定制化项目维持生存。

这种长周期特性与VC(风险投资)短期回报需求形成矛盾。金沙江创投合伙人近期公开质疑人形机器人投资价值,李通认为双方立场皆可理解:“LP(有限合伙人)要求短期见效没错,但硬科技突破需要持久和耐心。创业者要做的是在商业化与研发投入间找平衡。”

在李通看来,在这种情况下,创业者和大众都需要保持理性。

一方面,创业者要坚定信念,持续投入研发和市场拓展,确保公司能够在行业中生存并发展,活到商业化大规模落地的那一天。另一方面,大众对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发展也不应过于乐观,短期内人形机器人难以实现如某些创业者所宣称的大规模应用;同时,也不应过于悲观,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人形机器人必将取得巨大成就。

李通认为,在未来,机器人在劳动力市场的占比将不断提高,虽然具体比例难以确定,但机器人数量超过人类劳动力并非不可能。

面对“何时进入家庭”的提问,李通明确表示至少还需五年。“具身服务机器人一定会重复PC(个人计算机)的进化路径:先商用再民用。”他透露,擎朗智能正在拓展商场清洁、仓储物流等新场景,新近发布的商用清洁机器人已进入多家大型物业。

采访尾声,李通指着展厅里的初代机器人模型说:“2015年国内有上百家服务机器人公司,现在当年的同行很多已经退场。这个行业残酷也最公平——活下来,才能看到未来。”

每日经济新闻

(责任编辑:郭健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