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教授:中国养老金会不会在未来10-20年耗尽!独生子女一代退休:攒够356.81万才能过上父母今日生活

2024-07-23 18:27:03 凤凰网 

假如你今年30岁,你需要攒多少钱,才能在30/35年后过上和父母今天一样的退休生活?

更小的时候你对“养老”二字没有概念。20岁时你觉得人活到30就可以了。25岁你觉得退休就是再也不加班,永久终结“狗屁工作”,你将远离尘嚣,在大西洋(600558)上航行。30岁生日倏忽即至,班越加越多,薪水不升反降,而你的父母先后退休,花着国家按月发放的养老金,早买菜,晚遛弯,打牌、爬山、跳广场舞。你头一回觉得——这么老去也不错。你笨拙地查看自己的社保账户和国家养老金报告,然后意识到,自己和同龄人已没可能“自动”过上父母的退休生活。

中国社科院《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预测,到2028年(你34岁时)养老保险金将收不抵支,到2035年(你41岁时)将见底。

中国养老金实行“现收现付制”——用工作的人正在缴纳的社保费支付退休群体正在领取的养老金。缴纳人数减少,领取人数增加,就会形成当期收支缺口。事实上,剔除财政补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2014年就出现了收支缺口,且缺口规模在不断扩大。

上海交通大学网红课程“养老金融和规划”教授闫志鹏今年47岁,刚出版了新书《三十年后你的钱够花吗》,课程和书讨论的是同一个主题:这一代年轻人该如何规划财富,以应对时代变动下的养老风险。

两年前,也是因为考虑父母养老问题,闫志鹏辞去美国新泽西理工学院终身教职,回到母校上海交大的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担任教授。高金学院是一所商学院,金融课程几乎都开完了,需要他开设一门新课。阎志鹏很清楚老龄化是中国社会接下来面临的严峻挑战,加上他有在金融机构做养老产品研究设计的经验,决定开设中国大学第一门“养老课”。

阎志鹏的学生是MBA学员,平均工作年限是9.5年,大部分来自金融机构,有着丰富的投资理财经验。然而,这些财务敏感、擅长以钱生钱的学生,几乎对养老毫无准备,认为那是“一个非常遥远的事情”。

闫志鹏会提醒学生们注意现实。现实是,中国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随着第二波婴儿潮(1962年-1975年)出生的3亿人口相继进入退休年龄,叠加持续低迷的生育率,养老金结余归零的危机和应对迫在眉睫。

另外,中国有自己的历史背景。养老金池快速见底,不能全怪“现收现付”。直到2014年启动、2024年完成的并轨改革(体制内外两套养老金制度并轨为同一套)前,体制内人员无需为养老交一分钱,退休后养老金由国家承担,这部分支出在数十年中留下了历史缺口——并轨改革是为了促进公平,缩小不同身份、不同环境退休人员的待遇差异,但从现实看,无论体制内外,还是城乡之间,养老金差距依然存在。

这直接影响了这一代年轻人的选择。

第一类被影响的年轻人正在经历“养老金倒挂”——指一个家庭中,体制内退休父母的退休金高于在职子女的工资在一部分“被倒挂”的年轻人看来,辛苦打工是不可能了,不如做“全职儿女”,安心“啃老”;

第二类被影响的年轻人再三斟酌,调整了人生目标——奋斗叙事从父辈的“下海创业”,变换到如今的“考公上岸”。

与之平行的,是第三类被影响的——那些断缴社保的年轻人。他们在经历失业或长期待业后,囿于经济压力,停缴社保。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曾表示,当前中国16%单位和8%个人的名义费率仍是世界上社保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在许多城市,落户、买房、买车、子女上学都和社保相关联。年轻人并非头脑发热,在生存危机面前,房、车、户口已经无法成为他们价值序列的优先选择。

上述三类年轻人代表了“躺平”的不同侧面。“二十多年前根本没有(躺平)这个词,现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年轻人觉得即使劳动再多,也很难买房、结婚、养孩子,干脆直接躺平。目前看韩国、日本尤其严重,值得警惕。”这是今年4月,周小川在“中国养老产业论坛”上的发言。

周小川认为,站在劳动者视角,当衡量养老金缴费贡献大于所获收益时,自然削弱缴费的积极性。

年轻人自顾不暇的同时,难免为未来心生担忧:再下一代是否有意愿和能力来支持我们的养老金?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中国2019年的养老金供养比是2.65:1,意思是2.65个参保人员供养一个退休人员;到2050年,这个数字将下滑到1.03:1——1.03个工作人供养1个退休人。

日前,《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意味着独生子女一代在无法预知退休时养老金够不够、有没有的同时,将迎来比父辈更长的打工岁月。

阎志鹏第一次感受衰老的时刻是35岁,也就是他的儿子出生那一年,他开始长白头发。作为金融学教授,脑力一直是他信赖的工具。这几年,他开始感到记忆力在衰退,“有时候上一分钟想做的事情,突然想不起来了”。他给自己立规矩,比如只使用那种没有任何附加广告、闪烁弹窗的搜索网站,减少外界对自己的干扰。

珍惜宝贵的记忆和专注力,只是人在衰老面前能做的一件小事。如何准备你的老年又是一件格外复杂、沉重的大事。

闫志鹏提到首先应当是认知上的准备。随着长寿时代到来,社会对寿命、退休年龄的认知需要更新。在过去100多年里,人类的预期寿命平均每10年增加2-3岁。我们比父辈的平均预期寿命长大概6-10岁,而今天一个出生在发达国家的孩子,有二分之一的概率能活到105岁。人类需要以“百岁人生”的目光重新规划眼前的生活。

在认知充分的基础上,闫志鹏认为养老是一道务实的算数题——按照国际上提出的“全生命周期的财务保障”概念测算,在不同的平均预期寿命条件下,退休以后用于日常生活需要的收入要能达到退休前日常生活水平的70%-80%。“假设说你能活到100岁,22岁毕业工作,工作38年退休,余生还有40年。那么前38年的财富积累能不能支撑后面40年的退休生活?”

在物质保障的背后,更是我们如何想象晚年——你如何在身体、精力、能力不断被衰老剥夺的时候,用足够的金钱维持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生活。如果你对生命寄予了更多热爱,那它还应当是一段丰富、健康、幸福的时光。

以下是凤凰网和阎志鹏的对话:

凤凰网:中国的养老金体系由哪几方面构成?

阎志鹏: 我们的养老金体系和全球其他国家差不多,即三支柱体系。

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金,它只提供很基本的保障——“保温饱”。这一点可以从“养老金替代率”上看出,它是说你的退休工资和在职工资的比例。我国的“养老金替代率”在上世纪90年代末约78%,现在是40%左右。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养老金替代率”的警戒线是55%。

第二支柱是职业养老金,它在中国只覆盖了7000万人。这种补充养老保险包括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前者针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强制缴纳,覆盖率基本达到100%;后者针对企业职工,在过去十多年里保持着6-7%的参保率。

第三支柱是个人养老金,它在2022年11月落地,目前已经超过6000万人开户,但是它存在一些问题。

凤凰网:存在什么问题?

阎志鹏: 美国的养老第三支柱在1974年推出,现在刚好50年,它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我们的个人养老金有超过6000万人开户,很了不起了。但是开户得多,缴费得少,去年年底缴费总金额约280亿(除一下人均缴了460多元)。有的人为了拿开户奖励,就放了1块钱。

个人养老金现在有762只产品,可供选择的产品还是不够丰富。比如为什么不能允许我们个人投资海外资本市场,投资ETF(交易所交易基金)?我在美国的个人养老金账户在投资方面并没有任何限制。政府是为了防止个人盲目投资,才对个人养老金产品可投资的范围进行限制。但限制也不能过多,一旦多了,就妨碍这个重要制度的推广。

宣传方面也存在问题。缴纳个人养老金可以用来抵个人所得税,然而中国目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人数才6000多万,如果只强调税收优惠,那该制度对大多数人并没有吸引力。

凤凰网:目前基本养老金的累计余额是多少?

阎志鹏: 到去年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66亿人,三项社会保险基金(包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年底累计结余8.24万亿元,其中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已接近6万亿元。

凤凰网:社科院的一份报告预测,到2035年,养老金的累计结余将耗尽。这会发生吗?

阎志鹏: 中国的养老金会不会在未来10年、20年耗尽,这是很普遍的担忧,这个担忧也很实在。我们的养老金是现收现付制。每个人缴纳8%进入个人账户,这笔钱完全属于你自己;企业缴纳16%进入社会统筹部分,用来支付现在退休人员的养老金。

一旦养老金收不抵支,就会出现养老金缺口。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2020年做出的预测,2025-2030年,中国预计有8万亿-10万亿元的养老金缺口(注:如果剔除财政补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自2014年即出现当期收支缺口)。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和加深,养老金缺口(会)不断积累。

凤凰网: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收支压力是什么?

阎志鹏: 我用跑步这个词形容中国老龄化的速度。我们只花了21年,就从“老龄社会”进入“深度老龄社会”——2021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为14%,达到“深度老龄社会”标准。而在法国,这种转变用了近150年。由于我们老龄化的速度实在太快,顶层设计、行业应对、个人层面都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

中国现在的养老金供养比是2.6:1,也就是2.6位参保人员供养一位退休人员。到2050年,供养比是1.03:1——1.03位参保人员供养一位退休人员。

凤凰网:政府如何应对养老金的收支压力?

阎志鹏: 一是,对企业和劳动者增加税收。但是现在的税负已经很重了,我个人认为这个举措的空间不大。

二是,提高社保基金的投资收益。社保基金不是放在冰窖里面,而是有投资收益的。根据我们的测算,中国社保基金过去六年(指2017-2022年)的平均投资收益率是5.44%,而加拿大养老保险基金(CPP)过去十年的年化收益约9.2%。关键这是几万亿资金,平均每年的收益相差4%,就特别大了。怎么提高社保基金的投资收益率,这涉及到国家的投资策略和政策制定。如果过于强调短期的安全性,就会放弃长期的增长性。

三是,延迟退休。目前我们的经济表现不是特别强势,很多年轻人还在失业。我认为一旦经济恢复、走强了,推迟退休年龄会逐步落实。日本、法国等国家都推迟了退休年龄。俄罗斯是在2018年世界杯开幕战那一天,俄罗斯5:0击败沙特,普京当天宣布延长本国的退休年龄。当然,延迟退休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逐年不断地延长。

四是,鼓励劳动者增加储蓄和投资。这也是为什么从政府到金融机构都在大力宣传、鼓励个人养老金。

我觉得大家不要悲观。养老金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国家兜底,国家有提供基本社会保障的职责。我相信国家有能力和意愿通过其他方式补足,比如中央财政兜底、发行特别国债、划拨国有资本等等。有些地方政府已经这么做了,把地方国有企业的利润用于支付当地的社保基金。

凤凰网:公众对延迟退休是有情绪的。

阎志鹏: 大家的反应可以理解。但是,在过去100多年里,人类的预期寿命平均每10年会增加2-3岁,也就是说,我们比父辈的平均预期寿命长大概6-10岁。1949年,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是35岁,现在已经超过78.2岁,到2035年是81.3岁。今天一个出生在发达国家的孩子,有至少50%的概率会活到105岁。我们已经进入了长寿时代,这意味着未来的养老金支出很可能被低估。

假设说你能活到100岁,22岁毕业工作,工作38年退休,余生还有40年。那么38年的财富积累能不能支撑后面40年的退休生活?寿命延长了,我们也必须增加财富的积累。

凤凰网:“1963婴儿潮”出生的人在2023年全面退休,这给养老金发放带来怎样的冲击?

阎志鹏: 新中国成立后有三波婴儿潮,分别是1950-1958年,1962年-1975年,1981-1997年。第三波的出现是因为前两波出生的人集中进入育龄期。你刚才提到的1963年出生了近3000万人。他们全面退休后会有明显的养老金支出压力,而我们去年新增的就业人口远远不足这个数字(注:2023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

凤凰网:有些失业的年轻人出于经济压力断缴了社保。你是否赞同他们这么做?

阎志鹏: 我可以理解,但是我不赞同这么做。如果失业了,你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如果缴费预算有限,那么选择低的缴费基数,但尽可能延长缴费年限。缴得久但不中断,比缴得多要更有用(注:养老金遵循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原则)。

凤凰网:很多年轻人有“最后一代”心态,不相信下一代有能力和意愿支持自己的养老金,这种心态会削弱缴纳的积极性。

阎志鹏: 这是代际之间的社会公平问题。我们缴社保来支持现在的老年人,等我们退休的时候,下一代人会不会有能力来支持我们?我无法预测未来下一代的人怎么做,这取决于很多的情况。

一是国家政策的演变,包括我刚才说的社保基金投资收益不高,投资政策如何演变,从而减缓人们对养老金的忧虑。二是推迟退休年龄,以及更新社会对老年的认识,以前认为60岁是老年人,以后可能75岁才算老年人。三是社会进步,尤其是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

凤凰网:“养老金倒挂”现象(指长辈的养老金收入高于在职晚辈的工资)是正常的吗?

阎志鹏: 有一些特殊行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收入相对高,比如政府机构、部队军官,或者是大型企业。他们除了基本养老金,还有第二支柱作为补充。两种加在一起算的话,某个家庭退休人员的收入高于年轻人的工资,是正常的。

但我认为这不是普遍现象。如果这个现象在很多家庭里普遍出现,那就不正常了。

凤凰网:和老龄化城市相比,一座经济发达、吸引大量年轻人就业的城市是否提供更具吸引力和保障的养老金?

阎志鹏: 不同城市的退休金确实有差异。你选择到发达城市工作,那么上年度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就高,你的统筹账户养老金领取额就高。

有人会担心,万一省的社保金不够,拖欠怎么办?养老金牵涉到几亿人的切身利益,政府是相当重视和慎重的。在过去19年里,退休人员到手的养老金是持续增加的。为什么养老金替代率却不断下降,是因为养老金的增幅不及在职员工的工资增幅。

如果哪一年养老金增加得特别少,老百姓(603883)会不开心。比如我父亲今年的养老金涨了,但是我母亲的没有涨,我妈就会有疑问。我相信未来的养老金不会下降,估计还会不断增长,可能涨幅不如大家预期。另外,如果养老金的涨幅不如通货膨胀的涨幅,你的实际购买力也是下降的。

凤凰网:养老金还面临着城乡差距的问题。2022年,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领取人月均仅有204.7元。

阎志鹏: 今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了20元。你也知道,20块钱只能吃一顿饭而已。对城乡居民来讲,靠基础养老金肯定是不够的。

在我们学校,很多清洁阿姨是农村的。她们很辛苦,清早就来学校工作了,一个月收入大概5000元。如果身体允许,农村上了岁数的人依然要在外面打工,为了养老能多一份保障。

农村年轻人也来到城市打工。他可能又开网约车,又送外卖,在多个平台工作。现在我国灵活就业人口达到2亿,其中部分劳动者是不缴社保的。怎么保障这部分人员的社保,需要政府、平台、学者共同思考,设计出方案。

也要提高劳动者的养老认知。很多人觉得我要存钱结婚,在大城市扎根,根本没有钱考虑养老。这是一个认知偏差。畅销书作家清崎和他太太做过一个决定,每赚1美元,就要拿30美分用于投资、储蓄和捐赠。钱不够花怎么办,就去兼职想办法补足,但不会动投资储蓄金。

在金融学里,复利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利滚利”。复利投资越往后,财富积累得越快。

凤凰网:“以房养老”在未来是可持续的吗?

阎志鹏: 2014年的时候,国内保险业推出了反向住房抵押,相当于你把房子抵押出去,保险公司给你钱让你养老,当你离开了这个世界,房子就归保险公司。但是实践得非常不成功,到现在十年了,总市场规模才4个亿。

原因之一是子女反对。人们普遍期望父母把房子作为遗产留给自己,如果房子以后归保险公司了,会造成家庭矛盾。

另外,保险公司是以当前的房价来核算每个月给你多少钱。2014年房价在上行通道,当年是普通个人不愿意这么做,大家认为房价还会上涨。现在是房价下行通道,如果未来十年房价没有涨,甚至微跌,保险公司就觉得不划算了。

凤凰网:随着楼市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人们对房产的投资认识是否也需要调整?

阎志鹏: 过去二三十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速度可以说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从福利分房转向商品房、城镇化、货币供应量剧增、炒房、土地财政等因素造成了房价大幅上升。但是房地产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也许房价能够跟得上通货膨胀,做到保值,但如果预期房价还会像过去那样长期大幅上涨,可能会很失望。

某项投资是否合理,不能单看它是否有投资价值,还要看它和自己已有投资之间的相关性。假如房产已经占你全部资产的80%了,你还有必要再贷款加杠杆投资房产吗?一般来说,一个家庭每月在房产上的开销应以不超过30%为宜。当然了,在高房价的一二线城市,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突破30%,比如预期未来家庭收入会不断增加,房产上的开销也可以增加。

投资房产还有一个基本原则:不要在投资房上耗尽你的流动资金。一定要量力而为,如果购房很吃力,租房也可以。

凤凰网:在经济上行期和经济下行期,人们对养老的态度有差别吗?

阎志鹏: 肯定有的。经济下行期,企业和个人会担忧利润、收入。在投资方面,尤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养老方面,人们会觉得没有必要做长期的准备,对吧?

这种时候反而是投资和准备的好时机。定投比较适合波动较大的市场,比如在市场大跌的时候,1万块钱定投可以购买更多份额,当价格回升,更多的份额就能帮你赚钱。在股市不太明朗的时候,你会担忧风险,但是你可以投资储蓄、保险产品,它基本上是不会亏损的。不管怎么样,不能放弃长期投资的理念。

凤凰网:年轻人在网上讨论,存够多少钱就提前退休、躺平。你如何看待这种想法?

阎志鹏: 像小红书上有的网友特别节约,一个月只花多少钱,达到一个目标就退休了。一方面,这是可喜的,因为他们意识到节流对财富积累的作用,比起开源,节流是你更能控制的。比如我今天是在交大食堂里吃10块钱的面,还是在外面吃一顿300块钱的大餐。

另一方面,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财富未来未必够用。假如你存了200万,不进行很好的财务规划和投资,很可能一场重大疾病或者一场意外事故,你的钱就不够用了。另外,现在的通货膨胀率不高,90年代的通货膨胀率一度上升到24.1%,你的购买力会因为某段时间通货膨胀大幅上升从而急剧下降。

即使你达到了存款目标,我建议要不断地对财富做整体规划。我在学校讲到财富框架分三个目标:

首先是最基本的保障性目标,无论发生什么意外,我能拿出应急基金,保障我和家人能有尊严的活着;

其次是中长期目标,比如子女教育、赡养老人、购房购车;

最后是梦想目标,比如你想读个学位,想实现财富的向上跨越。那你可能要做高风险投资,但你要做好本金可能大幅甚至全部损失的风险。即使你达到了200万存款的目标,我建议你千万不要躺平。

凤凰网:你父母的养老是如何安排的?

阎志鹏: 我父亲今年81岁,母亲86岁,身体都不是很好。我原本在美国新泽西理工学院教书,是终身教授。我回国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考虑父母的养老,希望离家近一点。我母亲去年5月在上海肺科医院做肺癌早期的手术,之后每半年要复查一次,我在她身边的话是一种精神支持。我父母目前是居家养老,生活可以自理,估计过一两年要请保姆照顾。

凤凰网:你去考察过上海的养老院吗?

阎志鹏: 我去年在交大高金学院设计了一门新课,叫养老金融与规划课。为了准备这门课,我实地走访了一些养护机构,从高端养护院到社区养护院都有。

社区养护院一个月的费用大概5、6千元,涵盖吃饭、住宿和护理。如果你去高端的机构养老,一个月至少1.5万,如果是重度护理,就要2万以上了,这超出了很多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

从盈利角度,不少养老院过得并不好,入住率不高。即使是保险公司建设的养老机构,很多也不赚钱,不过他们存在集团的联动,比如通过养老机构卖养老保险产品。建设一个养老院对管理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照顾长者有很多方面的考量,比如法律风险,长者摔倒了怎么办?怎么培训和留住照护人员,让他们对工作产生认同感?

我当时去了徐汇区的一家社区养老院,入住老人平均年龄是87岁,相当一部分人是有认知障碍的。我平时在学校见的都是年轻人,很少在一栋楼里面一看,全是八九十岁的老人。

凤凰网:你在养老方面的准备和规划是怎样的?

阎志鹏: 我30岁在美国工作的时候,就拼命为养老投资。大部分美国人22岁本科毕业就工作,为养老金做积累,而我已经落后了,我当时有危机感。于是,我不但投了美国的401(k)账户(职业养老金),还顶额投资了403(b)计划。也就是说,我为养老顶额投资了两份钱。

我考虑到教授工作稳定,所以我选择投资高风险的金融资产——我的养老金100%投资了美股。很幸运,美股大盘在2009年3月探底后涨了7倍多,我的养老金账户也随之而涨。

很多人觉得美国人不存钱,其实是误会。美国人开始工作的时候,大部分就投第二、三支柱的养老金计划,开始为养老做积累。

我刚回上海时,我的家人暂时没有跟我一起回来,我想我一个人没必要住自己的房子,我就住在交大的教工公寓。我把我的房子租出来,这样既省钱,也省时间,每天从公寓到办公室只需要5分钟,一日三餐在食堂解决。个人养老金制度一落地,我就缴了足额的1.2万,今年是第三年。

我的学生是MBA学员,他们平均工作年限9.5年,有相当一部分人来自金融机构。按道理来说,这部分人对于投资养老的认知要比老百姓高。实际上,我发现不少学生认为自己在二三十岁的时候没有必要为养老做准备,并且缺乏基本的认知——国家提供的基本养老金只能保“基本”,我们的预期寿命比父辈长。我认为,你越早为养老做准备今后就越轻松。

凤凰网:如果一位年轻人手里有50万存款,你会给他什么养老建议?

阎志鹏: 在不清楚个人的具体财务状况、风险偏好和投资目标的情况下,一个简单的建议是:使用“100减去年龄”的简单投资法则,它可以帮助投资者确定其投资组合中高风险资产(如股票、商品)和低风险资产(如债券、货币基金等)的比例。这个法则的基本思想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投资者应逐渐减少高风险资产的持有比例,增加低风险资产的比例,以降低市场波动对其资产的影响,保护其积累的财富。

如果你现在30岁,那么你应该将70%(100-30)的投资资金放在高风险资产上(如高度多元化的指数基金或ETF),剩余的资金应投资于低风险资产(如长期国债)。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财务状况和投资目标,对“100-年龄”法则进行适当调整,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投资者可以选择“110-年纪”法则。 

凤凰网:独生子女肩负着沉重的养老压力,你会给他们什么建议?

阎志鹏:养老的压力不仅仅是财务上,还有情感上和精神上的。父母年纪越大,越需要子女情感和精神上的陪伴。独生子女自己的事业要发展,要支持自己的孩子,这时还要照顾父母,确实压力很大。

一个好的方式是尽早地、经常性地和父母沟通,了解父母对养老的真实需求:是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还是机构养老?是愿意和自己住在一起,住得靠近,还是只需要自己经常性看望?是否需要经常性旅游?愿不愿意雇用住家保姆等等。对父母的需求了解的越深越细致,子女就越能和父母一起尽早做规划。例如,父母愿意75岁后到离自己较近的机构养老,子女就可以提前了解附近养老机构的特点、费用,并在此基础上做好财务规划。

凤凰网:一位60岁老人担心2035年养老金结余耗尽,会影响他的退休金。那么,他现在是攒钱以应对可能的变化,还是无需担心?

阎志鹏: 首先,60岁还不算“老人”。在人的寿命不断延长的今天,在“百岁人生”时代,60岁的人还很年轻。

其次,我对国家基本养老金的给付充满信心。为其公民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是一个国家应尽的义务。我相信我们的党和国家有能力和意愿为所有中国公民提供基本养老金。

但是,国家基本养老金只能是提供“基本”保障。如果想在2035年的时候,能够在“基本”的基础上活得更好,对于已经退休且主要依靠基本养老金生活的60岁的人,我的建议是:节流、开源加储蓄。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赚取额外的收入,并将额外的收入储蓄起来,或投资在较低风险的产品上(如较低风险的理财产品)。

凤凰网:假如你今年30岁,你需要攒多少钱,才能在30年后过上和父母今天一样的退休生活?

阎志鹏: 目前全国企业退休职工月平均养老金约为3500元,养老金替代率40%左右。假设退休人员在财务上较为富足,养老金替代率需70%,每月实际需要养老金6125元(=3500/40%*70%)。也就说,父母今天需要6125元/月过上不错的退休生活。假设30年后国家提供的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从现在的40%下降到30%。按照今天的购买力,你每个月自己要额外准备3500元(=6125*4/7)。

假设你可活到95岁,即60岁退休后还能生存35年。按照今天的购买力,这35年总共需要147万元(=3500*12*35)。

假设未来30年,通货膨胀率平均每年为3%,那你在30年后,60岁退休时需要356.81万元(=147*1.03^30)。

作者 王之言| 编辑 GGY

排版 魏蔚 

凤凰网原创欢迎新闻线索和读者意见

来信请寄:zhouhl@ifeng.com

1. 三十年后你的钱够花吗,阎志鹏,中国工信出版集团

2. 怎样养老,财新周刊,2024年5月27日

3. 周小川:探索个人账户养老金‘供一配一’模式,财新网,2024年5月7日

4. 中国老龄化报告2024,泽平宏观,2024年6月4日

(责任编辑:宋政 HN002)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