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新浪科技 罗宁
2025年2月20日,阿里巴巴集团发布2024年第四季度财报,核心数据显示其“用户为先,AI驱动”战略初步兑现成果:集团收入同比增长8%至2801.54亿元,经营利润同比大增83%。其中,云智能集团收入317.42亿元,同比增长13%,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六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成为驱动云业务增长的核心引擎,高于市场预期。
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吴泳铭强调了云业务的连续稳定增长:“云业务收入重回13%的双位数增长,其中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六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展望未来,由AI推动的云智能集团收入增速还会持续提升。我们将继续执行聚焦电商和云计算的战略,持续投入以推动长期增长。”
在吴泳铭担任阿里巴巴集团CEO并兼任阿里云董事长、CEO一年多后,由其推动的“AI驱动、公共云优先 ”新战略已经走上快车道。

AI基础设施与开源生态双轮驱动
在云计算行业增速普遍放缓的背景下,阿里云通过差异化战略实现逆势增长。阿里云是中国唯一保持稳定盈利的云计算服务商。不仅近几个季度保持稳定盈利,经调整后EBITA利润率约为10%。并且本季度内,阿里云调整后EBITA增长33%至31.38亿,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产品结构向高利润率公共云产品的转变以及运营效率的提升,部分抵消了在客户增长和技术方面的投资增加。
一方面,AI产品收入爆发式增长。财报披露,阿里云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六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同比增长,主要受益于大模型训练推理需求激增。阿里云新近推出的阿里千问Qwen2.5-Max性能领先,超越DeepSeek-V3、OpenAI o1-mini、Claude-3.5-Sonnet等众多模型,相继闯进Chatbot Arena大模型盲测榜单全球第七、LiveBench全球第九。截至2025年1月,基于Qwen开源模型衍生的开发者模型超9万个,成为全球最大AI模型生态之一。

另一方面,公共云战略成效显著。剔除并表业务收入后,阿里云公共云收入实现双位数增长(11%),反映其在政企市场渗透加速。Gartner和Forrester报告显示,阿里云连续四年蝉联中国唯一入选“云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公共云平台”领导者象限的厂商,技术壁垒进一步巩固。
得益于成本优化与全球扩张,阿里云正在加速“走出去”。尽管云基础设施投入导致自由现金流同比下降31%,但阿里云通过混合云部署、液冷数据中心等技术将单位算力成本降低15%,并加速欧洲及中东市场布局。本季度与韩国新世界集团成立的合资公司,将强化其东亚市场竞争力。
当下,阿里云已经成为中国最大、亚太第一的云服务商。Gartner数据显示,2023年阿里云在亚太地区laaS市场份额继续排名第一,相比2022年提升0.8个百分点,达22.2%。据Canalys统计,2024 年第三季度,阿里云继续稳居中国大陆云市场的领先地位,占据 36% 的市场份额。
AI重构核心业务逻辑
本季度,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强调的“聚焦电商与云计算”战略进一步得到验证。
淘天集团客户管理收入增长9%,AI技术深度融入商品推荐、客服系统和商家运营工具,驱动GMV与Take Rate双升。88VIP会员数达4900万,高净值用户黏性增强。国际数字商业收入增长32%,跨境业务中,AI驱动的速卖通Choice业务单位经济效益改善,欧洲及海湾地区用户获取效率提升。技术投入与资产优化并进,集团出售高鑫零售、银泰等非核心资产回笼超26亿美元,同时投入13亿美元回购股份,资本向AI及云计算领域进一步集中。
目前,阿里云在全球28个地域运营86个可用区,是全球领先、亚太第一的云计算公司,不仅服务自身,还服务全球500万客户。早在2022年,阿里云就首提MaaS(Model as a Service,模型即服务)理念,面向AI时代,全面重构了一个从底层硬件到计算、存储、网络、数据处理、模型训练和推理平台的全栈技术架构体系,打造全球第二的AI 基础设施(Forrester报告)。80%的中国科技公司、65%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60%的A股上市公司使用阿里云的算力服务,中国一半以上大模型公司跑在阿里云上。
AI与云计算是一体两面,强大的AI大模型,更倚赖强大的云计算AI基础设施作支撑。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巴巴内部仍在加大AI基础设施投入。以AI为中心,全面重构底层硬件、计算、存储、网络、数据库、大数据,并与AI场景有机适配、融合,加速模型的开发和应用,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阿里云持续向上生长的基石,也成为云服务连续稳定营收的重要原因。
在基础设施层,阿里云推出最大支持单机16卡的磐久AI服务器、数据吞吐量达20TB/s的CPFS文件存储,以及可支持超过10万个GPU稳定连接的高性能网络架构HPN7.0。在平台层,阿里云ACS首次推出GPU容器算力,通过拓扑感知调度提升了计算亲和度和性能。阿里云人工智能平台PAI实现了十万卡级别的训练推理一体化弹性调度,AI算力有效利用率超过90%。通过全栈优化,阿里云打造出一套稳定和高效的AI基础设施,连续训练有效时长大于99%,模型算力利用率提升20%以上。
与苹果合作的进一步影响
今年2月,阿里巴巴和苹果公司宣布合作,将在中国为iPhone 16系列及后续机型引入人工智能功能。联合创始人、董事局主席蔡崇信正式确认了这一消息,并表示,苹果公司在中国市场需要一个本地化的合作伙伴来完善其手机服务,经过与多家中国企业的洽谈后,其最终选择了阿里巴巴。
这意味着,由AI推动的云智能集团正推动阿里巴巴继续增长。目前,阿里云在全球28个地域运营86个可用区,不仅服务自身,还服务全球500万客户,而与苹果的合作,意味着阿里巴巴在国内外的行业影响力与渗透率进一步提升。
依托全栈先进的AI云基础设施和千问大模型,阿里云加速融入各行各业,在服务了泛互联网、汽车、零售、教育科研等领域的绝大多数客户后,本季度,阿里云继续在金融、电力、能源、交通、文化传媒、消费电子等领域加速拓展,与国家电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招商银行、中华财险、杭州地铁集团、魅族、雷鸟等围绕深度用云和AI应用落地展开广泛合作。
此外,为更好地支持中国企业出海和MNC(多国公司),阿里云也加快了全球基础设施布局和安全合规能力建设,与美的、传音、小红书、叠纸游戏、涂鸦智能、阿迪达斯(中国)、通用磨坊(中国)等展开深入合作。
此外,在这一轮AI推理模型技术浪潮中,阿里千问Qwen模型是产学研各界的共同选择,与苹果的合作还将扩大这一社区生态。此前爆火的DeepSeek公司基于R1推理模型蒸馏了6个模型开源给社区,其中有4个模型来自Qwen;著名AI科学家李飞飞团队用较少的资源和数据训练出的s1推理模型同样以Qwen模型为基础模型。通义千问的全球衍生模型截至一月底突破9万个,超过Meta的Ilama模型成为全球第一主流开源模型。阿里云百炼平台中调用通义API的企业和开发者已超过29万。
随着Qwen 2.5系列模型商业化落地,阿里云或将在2025年迎来更陡峭的增长曲线。但这场以AI为支点的云战争,或将重新定义中国科技巨头的竞争范式。
责任编辑:尉旖涵
(责任编辑:张晓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