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菜系都有差异化,比如南京的芦蒿、菊花叶,华南地区的枸杞叶,这些地方特产深受当地消费者青睐,他们也愿意从网上来买。”从事生鲜零售行业7年有余,从南京一家门店店长成为鲜家的品牌负责人,盛泉对当代消费者的买菜喜好如数家珍。鲜家作为一家线下生鲜连锁店,从寥寥几家门店,通过线上业务的开展发展至如今覆盖全国一二线城市的超400家门店,也见证了生鲜店从线下菜场逐渐转向线上线下全渠道经营的过程。
鲜家从2017年开始和京东到家合作,是较早一批接入京东到家开展即时零售业务的生鲜商家。回忆当年合作的场景,盛泉表示,当时只是想着怎么把门店的生鲜果蔬搬到线上去卖,结果没多久在线卖生鲜就成了现实。随着线上和线下的边界逐渐融合,即时零售这一“线上下单、门店发货、商品小时级送达”的消费模式,既为消费者提供即买即得的便捷服务,又带给商家新的增长机会。
目前,京东到家、京东小时购已覆盖全国超1800个县区市,上线门店超20万家。在生鲜品类方面,京东到家作为即时零售平台,目前深度合作线下商超、生鲜垂店、菜场等多类型生鲜商家,包括沃尔玛、永辉、华润、京客隆、家家悦等连锁商超;钱大妈、谊品生鲜、生鲜传奇等连锁生鲜超市;和代买菜模式的区域菜场整合商。共同带给消费者“线上下单、门店发货、生鲜蔬果小时达甚至分钟达”的即时消费服务,实现低价好菜小时达。
即时零售成趋势,京东到家携手鲜家把菜场 “搬”上网
盛泉将生鲜搬到线上的想法,和京东到家不谋而合。“相较其他平台等,京东到家是首个推出菜场业务的平台,这也是我们当时达成合作的原因。”盛泉直言,鲜家在京东到家的上线,代表着线上生意的拓宽。在有限的线下菜场覆盖中,通过线上扩大门店服务范围,并带来线上订单的增量。
不止如此,京东到家还为鲜家带来更多效益。盛泉表示,从门店角度看来,首先线上带动多类生鲜商品的销售,提升了门店的营收;其次京东到家的数字化系统通过实时库存管理、维护商品进出库,完善商品经营体系,帮助门店实现了更精细化的商品管理,精准库存管理,从而降低货品损耗。
目前,鲜家在京东到家上在销商品超2000个,多为肉蛋蔬菜等民生商品。“我们主做线上售卖的门店,线上订单占比达70%,主做线下销售的门店线上订单占比最高也能达到20%。尤其现在年轻人更习惯线上购物,推动着我们线上销售的增长,现在我们京东到家门店流量每月环比涨幅超10%。”在盛泉看来,即时零售也已成为生鲜行业势不可挡的趋势。
盘活全渠道资源数字化营销,推出“一分钱买菜”助销售增长翻倍
站在品牌的角度,盛泉也坦言,他更关注销售数据背后的动销率和转化率。“而提升商品的动销转化,离不开线上线下全渠道的整合营销。”
早些年只做线下销售时,为了吸引用户前来购买,盛泉大把的精力都花在了门店活动的统计上。而上线京东到家后,品牌运营的重心转至线上,盛泉也跟着省心不少。“京东到家有专业的运营团队和数字化系统,给我们提供业务场景和数据支撑。包括京东到家后台的商品、结算、用户中心、会员管理、门店动态、店内活动等系列功能应用,能够从促销到用户管理都实现在线化、数字化。”盛泉说道,上线京东到家五年时间,鲜家在平台生鲜垂店的销售排名已经从原本的后10位跻身至第1名。
与此同时,为助力生鲜品类商家进一步开拓线上生意,京东到家联合商家品牌推出“一分钱买菜”活动。将通过更实在的优惠吸引消费者关注,并以此提升生鲜商品的销售和复购,带动生鲜品类商家的用户及销售双增长。京东到家数据显示,11.11开门红当天,“一分钱买菜”带动生鲜、快消品类订单环比上月增长40%。鲜家也积极参与到“一分钱买菜”活动中,并获得实实在在的增长。盛泉聊到:“11.11开门红当天,我们门店的用户数同比增长了4倍,线上销售额同比实现了翻倍增长。”
大促能够带来客流高峰,这也是鲜家极为看重的。“现在京东还推出了京东小时购业务,通过京东App场域内的数亿流量支持,又为我们的门店注入了一波新鲜‘血液’,这对商家而言是非常利好的。” 盛泉也表示,相较618和日常活动,这次11.11鲜家的促销力度会更大。
从年轻人到老年人,生鲜小时达正全面开花
随着消费行为向线上迁移,“在线下单、即时送达”已不在是年轻人的追求,很多中老年群体也正逐渐“触网”。通过线上线下的全渠道运营,让鲜家门店附近3-5公里范围内的居民都逐渐习惯了在线“云买菜”。
盛泉介绍道:“我们门店客户中,像50~60岁父母辈的也会在线购买生鲜或者日销品。尤其防疫时期,从京东到家下单后小时内就能配送到家,对他们来说都很方便。有时候因特殊情况闭店了,他们还会打电话来询问什么时候能恢复运营。”
鲜家快速发展的背后,即时零售正全面开花,尤其菜市场作为民生工程,把菜市场搬上网,让居民足不出户就能购买生鲜蔬果、小时内送到家,可谓是一件民生实事。相信未来,包括鲜家在内的更多实体商家将与京东到家、京东小时购合作更为密切,以即时零售,获得全渠道新增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