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和苹果同时杀入“卫星通信”,背后真正的难点在哪里?

2022-09-24 20:23:54 每日经济新闻 微信号 

  日前,华为Mate50系列新机甫一发售,就被消费者哄抢,华为Mate 50 Pro与Mate 50 RS保时捷设计更是“一机难求”。先一步发售的iPhone 14 Pro、iPhone 14 Pro Max此前也同样遭到了疯抢,发售首日“黄牛”甚至加价超千元。

  华为与苹果在发布年度旗舰新品时,对外宣传的新机亮点都包含了“卫星通信”。其中,华为Mate50系列支持北斗短报文功能,iPhone14系列新机则依托全球星系统为用户提供“卫星通信”应急服务。不过,无论华为还是苹果,其手机“卫星通信”功能都存在使用地区上的局限。

  当下,卫星通信功能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撩拨消费者的欲望,尚未有结论。但角逐“卫星通信”背后,是主流手机厂商抢占6G先机的野心。从全球来看,美国在卫星通信技术上走得较靠前。去年年底,Starlink.com开始预售第二代Starlink天线和WiFi路由器产品,“卫星互联网”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

  那么,中国的卫星通信能力如何,商用化进程走到了哪个阶段?

  消费者对“卫星通信”有多大期待?

  iPhone14与华为Mate50合力将一个相对陌生的名词“卫星通信”推到消费者面前。

  9月22日晚,位于广州市番禺区亚运城的一家华为手机直营店工作人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华为Mate50系列新机发售那天,大批消费者涌进店内,火爆程度出乎意料。“一整天都在打单。”

  她告诉记者,9月21日当天,该店有一批Mate50和Mate50 Pro曜金黑色现货,其他机型和颜色均无现货,而且不确定什么时候能到货。她表示,前来咨询或购买新机的消费者中,也有一些咨询手机的卫星通信功能。“这个卫星功能我们平常可以不用到,但一定要有。”

  图片来源:华为商城

  9月20日,记者在华为商城APP看到,在Mate50相关预售页面的“商品咨询”中,并没有消费者就“北斗短报文”功能向华为客服发起售前咨询。消费者关心的问题,大部分集中在“实体店是否有货”、“是否支持5G”、“什么时候发货”等。

  北京鹏鹄物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鹏鹄物宇”)CTO徐佳康告诉记者,从卫星侧看,Mate50依托的是我国自有的北斗导航星座的短报文功能,使用36000KM上的地球同步轨道上的高轨卫星。北斗短报文主要可以为中国内地及周边地区提供服务;而iPhone14的卫星应急通信功能则是依托全球星系统来提供服务。全球星系统是一个低轨卫星通信系统。据了解,iPhone14在中国区域并未能提供“卫星通信”服务。

  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人士告诉记者,华为这次推出的“卫星通信”服务并不牵涉太多新的技术,“更多是一个噱头”。“因为大多时候我们都用不上这个功能,使用起来也有很多限制,包括通信速率等等。华为现在也只能做单向(的信息传输)。”

  徐佳康则认为,主流旗舰型号手机支持卫星通信功能,虽然只是应急通信,但是也打开了手机卫星通信的一个新局面,为未来全面融合打开了新的契机。

  9月20日,赛迪顾问物联网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刘暾回复记者采访表示,在他看来,未来构建形成全球无缝立体覆盖,实现无盲区宽带的移动通信是大势所趋。“下一代6G网络就是要构建统一的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将空间网络、地面互联网、移动通信网进行有效融合。卫星互联网凭借广覆盖、低延时、宽带化、低成本等特点,将成为推动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有助于空天地海一体化融合网络体系的形成。”

  “‘手机+低轨卫星通信’能够实现全域、全天候通信覆盖,符合未来信息网络的发展方向,尤其能够为偏远地区通信、海洋作业及科考宽带、航空宽带和灾难应急通信等提供宽带互联网服务。”刘暾告诉记者。

  卫星通信有哪些实现方式?

  高新兴(300098)(SZ300098,股价3.34元,市值58.04亿元)旗下参股公司深圳星联天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联天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人口的角度,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已有60亿(数据来源于爱立信移动报告),而尚未接入互联网的人数接近20亿;从面积的角度,目前陆地移动通信网络尚有80%以上的陆地区域和95%以上的海洋区域没有覆盖。手机直连卫星是通信产业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

  事实上,手机直连卫星并不是新鲜事物,卫星电话早已存在。但大众智能手机直连卫星,在中国是2022年才实现的。

  星联天通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有三种技术路线可以实现手机直连卫星。一、手机不做任何改动,直接使用地面蜂窝频段,技术难度全部交由卫星处理;二、采用专用的通信协议和频段,即传统的卫星电话模式,如铱星、Globalstar、Inmarsat、天通一号等;三、采用3GPP标准频段。记者了解到,在国内,第二种方式是主流。

  图片来源:摄图网-500958536

  华安证券(600909)在9月初的一份通信行业周报中也提到,全球现存卫星通信方式有4种,分别是铱星、海事卫星、北斗、天通。其中铱星、海事卫星、天通可提供语音、数据等卫星业务;而北斗仅能提供定位、短报文业务。在适用成本上,北斗最低,天通适中,铱星和海事卫星较高。

  在中国,卫星通信方式以北斗、天通为主,二者均为高轨卫星。刘暾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1984年,我国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2017年发射的中星16号卫星是中国首颗高轨道高通量通信卫星,拉开了我国高轨卫星互联网发展的序幕。当前,我国高轨卫星互联网已在航空、海事、应急、自然资源等多个领域实现了应用推广。

  据C114通信网报道,中国电信卫星公司在今年3月曾对外透露,由中国电信独家承担运营的天通卫星业务,自2018年试商用至今,用户规模已经突破11万户。中国电信天通卫星电话是中国完全自主研发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与低轨卫星相比,高轨卫星单星设计容量大,单星覆盖面积大,所需卫星数量较少,整体成本较低。而低轨卫星则拥有宽带化、传输时延小等多种无可比拟的优势。美国卫星企业Space X是目前全球拥有低轨卫星数量最多的商业航天运营商。

  刘暾告诉记者,目前低轨卫星各星座计划依然主要处于发射验证星阶段,短期内仍以卫星组网建设为主。

  “国家队”这两年在忙什么?

  据了解,国家发改委于2020年4月首次明确了“新基建”范围,卫星互联网被纳入其中。国际电信联盟(ITU)披露文件显示,2020年9月,中国以“GW”为代号申报了两个低轨卫星星座,共计12992颗卫星。2021年4月,中国的卫星通信行业迎来标志性事件,央企中国星网落地雄安新区,这家公司注册资本高达100亿元,目标是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卫星互联网公司,被认为是卫星互联网的“国家队”、“第五大运营商”。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各地政府官网、公开报道梳理获悉,中国星网自成立以来,动作不断。

  图片来源:摄图网-400081890

  中国星网首个重点布局的地区选在重庆。2021年6月,中国星网与重庆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0月,中国星网与重庆两江新区再签卫星互联网产业项目合作协议。当年12月,由中国星网控制的中国星网网络应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网应用“)、重庆星网网络系统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星网研究院“)正式揭牌。

  其中,星网应用承担卫星互联网应用产业发展任务,重庆星网研究院则致力卫星互联网地面系统建设及运行维护、仿真系统建设,是卫星互联网系统总体专业支撑单位。在那次揭牌仪式上,星网应用还与长安汽车(000625)签订合作协议,双方重点围绕卫星互联网移动通信、物联网、导航增强等功能,在车联网、自动驾驶、车辆感知等领域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合作。

  启信宝显示,2021年5~9月,中国星网在北京、重庆两地相继投资设立了5家子公司,包括中国星网共享服务有限公司、中国星网网络系统研究院有限公司等。进入2022年,又在上海、海南落地上海卫星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南商业航天“)。

  今年6月,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项目的开工仪式在海南省文昌市举行。据了解,建设文昌新发射场的目的就是支持中国星网的巨型星座建设,该项目的启动意味着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即将步入新的阶段。

  徐佳康告诉记者,中国星网主要发力方向应该是卫星宽带通信。”国家看到了偏远地区的宽带接入需求。“此外,飞机上网、邮轮和渔船的高速宽带上网等,都是卫星互联网未来的应用场景。”从全球范围来说,频轨资源不可再生,是全球化资源,只有我们拥有自己的星座,占领频轨资源,才能有未来更多应用的可能性。“

  9月20日,刘暾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我国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仍然较为零散。卫星互联网建设属于商业航天工程(603698),对卫星数量要求有爆炸式的增长,其规模和复杂程度没有先例。

  “我国布局卫星互联网尚面临以下问题:一是卫星制造和发射成本较高,制约低轨卫星快速组网;二是多项关键技术未臻成熟,影响商业化开发进程。”增加火箭有效载荷完成“一箭多星”和火箭复用技术是实现低成本卫星组网的关键技术,截至2021年底,SpaceX单枚火箭回收次数已经达到11次,整个“猎鹰”系列完成第100次回收,相比而言,我国在火箭有效载荷、复用技术等领域仍需要进一步提升技术实力。

  刘暾认为,“十四五”期间,我国高轨卫星互联网有望率先取得快速成长,并在行业领域逐步扩大应用范围。而低轨卫星互联网建设,则随着星网集团的成立,将进入有计划的长期行动。

  “中国星网的成立是为了统筹国家低轨卫星通信系统这个事,相当于梳理行业的整体逻辑,现在还在梳理和调整阶段。调整期结束后,民营公司可能会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徐佳康说。

  记者|陈鹏丽 杨煜

  编辑|王月龙 董兴生 杜恒峰

  校对|程鹏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每日经济新闻。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