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网》葛凡梅
编辑 汤巾
在全球新能源发展浪潮之下,以低碳发展为特征的新增长路径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2020年,我国正式作出“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在国家“十四五”能源转型战略下,目前我国正加速新能源行业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7月27日,国新办举行“加快建设能源强国 全力保障能源安全”新闻发布会。会议提出,到2025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将达到18%左右,对应年均增速约1个百分点;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约26%,对应年均增速约1个百分点。二者年均增速基本保持2015年以来的平均增速。
双碳目标约束下,我国未来一段时间仍将深入推进能源转型,持续加大能源体系改革力度,包括终端用能清洁替代、电力市场改革等方面。会议表示,到2025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将满足超过20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对应年均增长约500万台,前景巨大。电力市场改革中,推动重大电力项目的建设投产、电力市场改革等是重点。
新能源行业高速发展之际,企业如何进行低碳转型,瓶颈在哪里?在新能源行业投资火热之际,还有哪些投资机会?新能源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有哪些?7月28日下午,由思维财经&投资者网主办、厚扬投资联合主办的“思维圆桌派:新能源可持续新生态·碳中和新趋势”正式举行。国信证券(002736)电力设备新能源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蔚祺、富临精工(300432)(300432.SZ)董事、富临集团投资部总经理王明睿,以及北汽蓝谷(600733)(600733.SH)品牌公关总监王刘芳、轩元资本创始人王荣进等嘉宾出席,与主持人厚扬投资合伙人涂光宇一起就上述问题展开深入交流。
电动化全球共振,市场需求强劲
在双碳目标之下,各地方政策频出,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2022年新能源车购置补贴依旧,但补贴额度略有下滑。2022年二季度以来,为了提振汽车经济,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项新能源车购置或以旧换新的补贴政策,推动了下游需求增长。同时,国家还积极推进新一轮新能源车下乡活动。
今年7月,商务部等17部委印发了《关于搞活汽车流通扩大汽车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研究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延期政策,在短期地方政策激励和中长期购置税政策指引下,新能源车市场有望维持高速增长态势。
事实上,在全球新能源发展浪潮之下,汽车电动化正加速推进。根据乘联会数据,2022年6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为53.2万辆,同比增长131%,环比增长48%。2022年6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达到27.4%,较2021年底提升4.82个百分点;2022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达到24.2%。
结合当前新能源行业发展现状,王蔚祺作了主题为《碳中和背景下中国新能源(600617)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的演讲。她认为,展望下半年,伴随激励政策推动以及多款高性能车型走向市场,销量有望维持高速增长态势。2022年,预计国内新能源车销量有望达到618万辆,同比增长76%。
受益于新能源车的快速增长,国内动力电池市场需求强劲。王蔚祺表示,2022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4-5月份新能源车销量增速放缓,动力电池产业链排产也相应放缓;下半年随着新车型持续发力,车端和电池端有望恢复高增长。预计2022年国内动力电池需求有望达到297GWh,同比增长约73%;预计2025年国内动力电池需求有望达到697GWh,2022-2025年均复合增速为33%。
事实上,目前全球动力储能电池行业持续高速增长,推高三元材料和磷酸铁锂正极出货;消费电子市场需求稳步发展,钴酸锂正极稳定增长。王蔚祺认为,预计2022年全球正极材料需求将达到150万吨,2023年全球正极材料需求有望达到207万吨,同比增长38%;2025年全球正极材料需求有望达到359万吨,2022-2025年年均复合增速达到34%。
2022第一季度,锂盐及贵金属价格持续上行,推动各正极体系价格快速上涨。第二季度以来镍钴价格开始回落,三元材料性价比逐步修复。在王蔚祺看来,展望下半年,锂盐价格有望维持坚挺,镍钴价格有望稳步回落,在此背景下三元材料出货量有望实现较快速增长,而磷酸铁锂受益于储能和中低端电动车市场快速发展需求也将保持可观增速。
产业链资本开支火爆,技术创新方兴未艾
新能源市场热度不减,增长依旧强劲。截至7月20日收盘,通过统计近一年数据,新能源指数在经历一波强势回调后仍显著强于沪深300指数。
王明睿认为新能源行业广阔,将其比喻成汪洋大海,并发表了《在波澜壮阔的新能源大海中航行》主题演讲,从市场热度、产业链投资、技术创新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2022年1-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合计销售259.1万辆,同比增长116.97%。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累计装机量110.1GWh,同比增长109.8%;其中,三元电池累计装车量45.6GWh,占总装车量41.4%,累计同比增长51.2%;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64.4GWh,占总装车量58.5%,累计同比增长189.7%。
按照王明睿的保守估计,预计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约550万辆,但短期仍需关注复工进度及行业供应链情况,总体预计全年仍保持两位数增长。目前来看,相较于三元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在装车量占比以及同比增长速度上,仍旧保持着领先。2022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有望达到535GWh,同比增长48%。
根据高工锂电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动力及储能电池投产项目9个,产能超118GWh;开工项目22个,总产能规划超638GWh;签约及官宣项目21个,总产能规划超367GWh。
2022年以来,磷酸铁锂的扩产热情有增无减。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1-6月,国内涉及磷酸铁及磷酸铁锂的项目高达47项,涉及磷酸铁产能606万吨,磷酸铁锂产能672万吨。
今年上半年,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签约及官宣的项目达21个,总产能规划超367GWh。从签约到开工,最快仅仅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而从开工到通线,部分动力电池企业更是将时间压缩至14个月,甚至是10个月的时间。
在技术创新方面,王明睿认为,电池技术发展将分为高能量和性价比两条路径,化学体系迭代是动力电池发展的核心,从各大材料来看,三元正极围绕高镍、高电压等升级,而铁锂向锰铁锂升级,改善铁锂低温性能,提升能量密度;负极材料方面,当前石墨材料主导,未来将向硅基材料等升级;电解液方面,开发高电压、适配快充体系等电解液是未来方向,最终或将向固态电解质迈进。
此外,在封装形式上,方形、圆柱、软包技术路线并行,结构创新上不断精简,降本并提升能量密度,增加安全性。特斯拉发布其无极耳4680电池,全新4680电池在优化成本的同时,电池容量是2170的5倍,续航可以提升16%。整体来看,大圆柱在快充、成本、能量密度等具有一定优势,伴随4680电池量产,预计将进一步推动电池技术进步,提升车辆性能。
在王明睿看来,新能源仍旧处在未来最主流的赛道上。汽车电气化率提升最快,成为电力消耗新的增长极。未来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接近5倍增长空间,全球超过6倍增长空间。
新能源行业头部企业占据优势,第二梯队发展迅猛。2022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共计45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较去年同期减少8家,排名前3家、前5家、前10家动力电池企业动力电池装车量分别为84.6GWh、93.3GWh和104.3GWh,占总装车量比分别为76.8%、84.7%和94.7%。
作为对比,2021年上半年,在53家动力电池配套企业中,排名前3家、前5家、前10家的动力电池装车量分别为38.1GWh、44.5GWh和48.3GWh,占总装车量比分别为72.6%、84.8%和92%。
换言之,整个动力电池市场装机量的集中度仍在进一步增加,而这也将进一步挤压尾部动力电池厂商的生存空间。目前来看,除去装车量排名前10的企业,剩下30多家电池厂商要争夺5.3%的市场份额(约5.8GWh的装机量),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双碳已是全球趋势,创新驱动低碳转型
在双碳战略目标下,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推动传统制造业加快绿色转型进程是当务之急。对于企业而言,低碳转型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可以享受绿色转型的红利,另一方面实现碳中和意味着越来越严格的碳排放标准和越来越高的碳排放成本。那么,企业应该如何进行低碳转型?
王刘芳表示,我国目前正全力以赴推动双碳目标的落实,其预计,一是碳积分将会成为像新能源积分一样广泛存在的交易形式;二是碳将有可能会成为一种关税,尤其是在欧洲,虽然目前西方国家的碳减排力度有所回撤,但是从长远来看,碳将会成为像关税一样的壁垒;三是市场消费者将会更加关注产品生产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比如汽车。未来预计车企将会被强制性在汽车说明书上标示汽车碳排放情况。
她介绍称:“北汽蓝谷作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制造过程中对减排标准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目前我们对供应商的碳排放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据了解,北汽蓝谷已经对供应链体系中几百家企业的碳减排情况进行摸排,来在同等条件下,会优先与减排份额比较低的供应链企业合作。
在碳减排方面,王荣进持有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双碳已经是全球性的趋势,实现双碳目标需要从政策引导、科技创新、产业融合等方面进行实施,未来很有可能强制企业进行碳减排。
新能源汽车作为推动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的战略性产业,也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王荣进看来,电动车的发展解决了中国能源危机问题,与新能源产业高度融合,对中国整体能源体系结构带来变革。从更长的维度来看,中国的汽车出口量已经排名全球前三,在智能化、电气化背景下,中国有可能实现汽车产业的外溢,在全球的汽车出口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这也代表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意义重大。
本次圆桌派上,与会嘉宾们通过热烈的讨论,对新能源行业的高景气度达成共识。正如王明睿所说,投身新能源行业,犹如在大海上航行,前途光明,市场广阔,容量足够大,但也暗藏波涛汹涌,资源运作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成本管控能力均面临考验,胜者将获利丰厚。(思维财经出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