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转给爸妈!滴滴老年版来了:大号字体看得清,能电话叫车

2021-01-22 17:55:06 和讯名家 


  导读:滴滴老年版来了!

  1月22日,滴滴老人打车小程序在全国正式上线试运行。该小程序采用大字号简洁设计,提供“电话叫车”服务,支付方式有两种:呼叫滴滴快车可采用线上支付,呼叫出租车可采用现金支付。

  来   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jjbd21;作者:陈永杰)、滴滴出行、交通发布微博

  滴滴老年版来啦!

  图 / 滴滴出行

  据滴滴出行,1月22日,滴滴老人打车小程序在全国正式上线试运行!

  试运行期间暂定名为“滴滴关怀版”。

  同时1月25日起在试点城市开通电话叫车热线,根据大家反馈逐步推广到更多城市。

  滴滴推出老人打车小程序

  10个常用场景可一键叫车

  在原有“关怀模式”基础上,滴滴老人打车小程序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适老化改造,大字号简洁设计,方便老年人操作使用。

  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可以在子女、社区工作人员及其他亲友的协助下注册并进行首次实名认证。

  10个常用地址,可提前输入常去的超市、学校、子女住址、医院等地址,让打车变成两步走:打开小程序-选择常用地址,就能呼叫滴滴快车!

  滴滴成立老年人打车电话热线

  提供“电话叫车”服务

  没有智能手机?没关系,只要您是经过滴滴老人打车小程序实名认证、设置常用地址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拨打滴滴老年人打车电话热线,即可由平台代为呼叫出租车(快的新出租)。

  叫车成功后,平台会向叫车人发送短信,提示车辆信息及预估到达时间,并通过电话联系叫车人。

  支付方式有两种:呼叫滴滴快车可采用线上支付,呼叫出租车可采用现金支付。

  滴滴出行方面称,目前,滴滴老人打车小程序和老年人电话叫车热线还在试运行,技术和服务上还有很多不成熟。

  “我们将不断升级各项功能,包括‘一键叫车’支持呼叫更多车型、开通亲友代付通道、接入交通部电话叫车热线等。”

  此前,交通运输部召集8家平台公司座谈:

  2020年12月25日,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组织召开平台公司座谈会,研究便利老年人打车出行有关工作。

  曹操出行、滴滴出行、首汽约车、T3出行、高德地图、美团打车、申程出行、嘀嗒出行8家平台公司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据悉,部运输服务司将组织各平台公司重点优化三大方面服务:

  一是优化网约车约车软件功能,增设方便老年人使用的“一键叫车”功能,争取春节前开通试运行;

  二是依托95128约车服务号码,在保持巡游出租汽车电召服务的同时,加快开通主要网约车平台电话叫车服务 ;

  三是通过技术手段,指导主要平台公司为老年人提供优先派单服务 。

  南财快评:2.5亿人被app抛弃?

  现代社会须兼容老人的生活方式

  图 / 图虫

  (作者:陈永杰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副教授)

  近期网络流行2.5亿人被app抛弃,主要是说有2.5亿的中国老年人不会使用app。这个数字正确与否,以及背后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背景引起了舆论的叹息,也有相关的讨论。

  笔者看到“2.5亿人被app抛弃”这个标题时,不由得想起最近网上热传一段视频

  一位白发老人乘公交车没有拿出手机无法扫码,不但公交司机声称须按规停车拒载,车上多名乘客还纷纷对这位老人恶言相向。最后,一面茫然的老人被民警带下了车。

  笔者猜测,该地公交在疫情期间估计是实行了乘客须先扫健康码再乘车的规则。同时可以合理地推测该位老人大概不会用智能手机,甚至就没有手机。

  那么此类事件的道理应该怎样评?

  毋庸絮言,老年群体面对着数字鸿沟,并且早在疫情出现前,类似的困境就已经在银行ATM、医院的挂号打单机以及各种政府部门的电话查询系统上出现过了。那么,有什么经验可供参考呢?在智能手机的电子支付模式出来之后,出现过很多老人用现金购物遭拒的案例。

  有关部门曾为此强调,现金是法定货币,不得拒收。然而,到了疫情时期的特殊安排这类事情上,似乎就没有很好的通用应对办法为老年群体解困。

  那么是不是就没有什么可以做?数月前,本报就讨论过低收入家庭的小朋友,在上网课时面对的数字鸿沟问题。我们提议过应该同时启用门槛较低的教育电视频道,以及加大力度为这些家庭送去智能设备。回顾过去一段时间各地的情况,中西部省份不少都使用了电视这个媒介,珠三角与长三角这些富裕地区则更多由地方财政或慈善基金捐出了智能设备。这都是很好的经验,可以对老人在疫情时期的出行便利有何启示吗?

  笔者提一个建议,大多数城市都有老人公交优惠,用老人证乘车有折扣甚至免费,那么是否有可能让老人的健康信息跟老人证上的信息打通,刷一次就验证两项信息?值得留意的是,各地负责出老人证的老龄办在2019年的机改后已经归入了同时兼顾公卫信息的卫健委,这正好是一个不用跨部门解决的问题。

  更值得思考的问题,其实是社会应该怎样对待老一辈群体的生活习惯。在各种社会议题的讨论中,我们经常会提及“生活方式”这个词,维持一个国家或地区本地人的原有生活方式不变,经常是政策目标中的关键内容。然而,很少有人会认真思考“生活方式”隐含了什么意思。从生命周期的角度看,每一代人的生活方式都形成于青少年时期,到了工作年龄段后稳定下来,之后由于年纪大、学习能力下降,便很难再推倒重来。生活方式不变其实就确保人可以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常规形成稳定预期,觉得有把握。想一想,是不是有了这种把握,社会才可以有稳定有序?

  但是科技在进步,新一代的生活方式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之中,那么应该怎样处理代际之间的这种差异?可能很多人会有很多不同的回应方式,但是笔者认为原则应该是兼容关系,而绝不应允许粗暴的替代关系。就如电子支付的同时必须允计现金支付一样。这不仅仅关于这一代老年群体的福祉,我们的所作所为也正在给下一代人树立榜样。

  年轻一代会看在眼里,待我们老去,依样画葫芦地来招呼我们。如果到时用视网膜支付而阁下刚好白内障,那怎么办?

  尊重老人的生活方式,想尽办法兼容他们习惯的社会常规,是我们在数字社会中应对老龄化的唯一选项。

  本期编辑 刘巷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冉笑宇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