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首现单季盈利 音频App商业困局迎解?

2020-11-21 10:10:23 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曲忠芳 李正豪 北京报道

市值大幅缩水、持续亏损的音频平台荔枝(NASDAQ:LIZI),近日交出最新的季度财报。在今年第三季度里,荔枝表示首次实现了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以下简写为GAAP)下的季度盈利,净利润为60万元。

根据这份未经审计的简明财报显示,荔枝今年第三季度里总营收为3.6亿元,同比增长10%,净亏损为610万元,比去年同期的4850万元亏损额收窄87%。

非GAAP与GAAP数字为何差距如此之大?《中国经营报(博客,微博)》记者查阅荔枝公告及相关资料了解到,GAAP是指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做账和出具财报,而非GAAP则指企业在GAAP基础上调整后的财务报表,非GAAP财务指标往往剔除了影响公司当期净亏损的所有项目,故被业界认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荔枝创始人兼CEO赖奕龙在业绩电话会上表示,“我们在上市后首次实现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的季度盈利,这进一步证明了我们的商业模式是健康且可持续的。”

对于荔枝是否真正迎来盈利拐点,在记者采访的多名音频行业人士看来,除了非GAAP指标的局限性,荔枝自今年1月上市以来在资本市场的认可度有限,股价大幅“打折”,同时营收结构略显单一,后续能否盈利还有待观察。与此同时,随着今年腾讯、网易、字节跳动、快手等巨头在音频领域的入局或加码,未来音频市场竞争将越发激烈。

“好看”财报的B面

财报显示,荔枝的平均移动端月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长21%,达到5620万,月均付费用户数同比增长17%,达到44.93万。赖奕龙表示:“用户的平均付费金额有所上升,这也进一步突显了我们独特的内容生态价值。本季度月活跃内容创作者达615万,同时由于我们持续推动内容创作者通过音频娱乐功能与用户互动,本季度音频娱乐版块的用户渗透率从去年的12.8%,增长至13.5%。”

艾媒咨询分析师王清霖指出,荔枝单季实现非GAAP盈利可以看作是一个好的开端,活跃人数、付费人数同比增长表明用户黏性在提升,给音频市场以激励作用,但这份“好看”的财报与疫情期间在线音频行业整体市场环境向好有直接的关系,其后续能否持续盈利仍需具体再看。

从荔枝的营收结构来看,公司最主要的是依赖音频娱乐收入,其在荔枝总营收中的占比超过98%,而播客、广告和其他收入占比不足2%。记者梳理了荔枝今年的财务数据发现,前三个季度里,荔枝平台的平均每月付费用户总数分别是45.03万、46.34万、44.83万,付费用户数在活跃人数中的比例仅为0.8%,付费的形态是用户充值通过送礼物打赏主播。

众所周知,今年1月17日,荔枝登陆美国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摘得了“中国音频第一股”的桂冠。然而,在经历开盘首日涨至15.25美元/股的短暂风光之后,美股市场的投资热情迅速冷却,次日便跌破11美元/股的发行价,之后一路走低,截至11月18日收盘,荔枝股价报收2.45美元/股,总市值仅1.13亿美元。

播客公社创始人袁宝龙告诉记者,其实荔枝上市,无论是上市之初的估值,还是上市后的表现对整个音频行业来说它带来利好的“兴奋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其实期待有更多大厂、尤其是本身就拥有大量用户的平台进来,让音频受众的体量越来越大。”

商业路径的分流

喜马拉雅、蜻蜓、荔枝三家音频App几乎都诞生于2012年前后,在2013~2015年之间抢食到了音频产业爆发的红利,在多家第三方的市场格局报告中占据在线音频行业前三位置。然而,在商业化的过程中,荔枝与喜马拉雅、蜻蜓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即UGC模式与PGC模式的差异。

荔枝是三家中抢先登陆二级市场募资的公司,对自身的定位是UGC音频平台,即以用户自主上传内容为主,用户在平台消费的方式是给账户充值、向主播打赏礼物,或付费抢先听某些节目,而喜马拉雅、蜻蜓则以PGC为主,即以专业生产内容为主,用户的消费方式是分级付费,内容分为免费、VIP免费、VIP付费等不同级别,当然也有充值打赏主播的方式,PGC模式下,平台投入资金生产高质量的内容以获取用户,再以广告和内容付费的形式回收成本,与腾讯视频爱奇艺等视频网站类似。

对于三家平台的不同模式,身在其中的广大内容创作者则感受明显。和乐嗨聊社主理人贺超告诉记者,早期时团队会将内容分发到五六个平台,但去年盘点数据后发现,绝大部分平台对非头部的电台流量支持微乎其微,相对来说反而荔枝比较“友好”,给予了流量推荐,以及第一批的付费资质,后来则直接与荔枝平台签约,现在内容只在荔枝独家发布。另外一点,像喜马拉雅会把广告权限统一拿走,而荔枝对节目里的口播广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贺超指出,音频领域的内容创业者要实现良好的商业运转,需要几个要素,包括固定风格的主播阵容、从制造到运营再到衍生品全链条综合能力、庞大的用户基础、形成有溢价的品牌,现阶段大部分主播还在制造能力这个阶段,仅有少数创作者盈利。

另一位负责某知名大IP的人士则称,他们是与喜马拉雅、蜻蜓进行了内容定制合作,即按项目制的方式,平台预先付费,团队负责开发录制,不过这两家的合作模式也有一定的区别,比如喜马拉雅对他们的内容直接买断版权,而蜻蜓后续还有分成结算。

产业分析人士、一篇网络创始人赵宏民指出,因喜马拉雅、蜻蜓两家公司暂未上市,暂无法知晓两家真实的财务状况,也不能简单地去评判哪种商业模式更有优势。事实上,从音频行业整体来看,商业化前景依然有待观察,盈利模式有待突破。

音频产业的难题

由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的《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国内网络视听产业规模达4541.3亿元,这一产业涵盖综合视频、短视频、网络直播、网络音频和视听内容生产等。从细分领域来看,短视频领域市场规模最大,占比为29%;而网络音频领域市场规模仅占整体的6%。

不难看出,相比于今年火爆的短视频来说,音频产业的市场空间显得较小。曾在某听书App做过高管、长期从事IP(知识产权)商业化业务的韦力(化名)指出,音频的内容呈现有一定的局限性,从IP角度来看,IP最大的商业价值在于一次创作研发投入之后的可重复利用性,而声音类的IP深度开发的价值较弱。另外从广告角度来看,相比于视频较为成熟的变现植入模式,音频还比较难去计算投入回报比,普遍刊例价很高,成交价不高,这类似于广告费,对客户的转化效率并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音频市场已形成了喜马拉雅、蜻蜓、荔枝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在今年4月,腾讯音乐推出长音频平台“酷我畅听”,网易云音乐则在9月上线“声之剧场”,字节跳动推出长音频产品“番茄畅听”,快手的播客产品“皮艇”也登陆各大应用商店。前述多名内容创作者也开始不同程度地关注或已分发内容到新平台,他们期待巨头的入局带动音频受众规模性增长,在竞争越发激烈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商业生态。

王清霖认为,与视频平台相比,音频平台虽然具备资本轻量化特点,且音频用户的收费金额比视频平台相对较低,但是当前音频平台很少有盈利的商业模式,即使是能赢利的模式,其实本身也还在不断探索。随着腾讯、字节跳动等巨头相继入局,势必加剧当下在线音频市场行业的竞争。尤其是在PGC领域,互联网巨头们手握无数优质IP和海量资金,恐怕会极大地挤压音频平台的发展空间。

(责任编辑:李佳佳 HN15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