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的一场新冠疫情,正在全面重塑出各行各业的“新常态”。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缺乏特效药等困境,种种因素助推疫苗研发的进展成为全球关注度最高的行业事件之一。新冠疫苗的临床试验进展之下是全球翘首企盼的焦灼。特殊时期,除了研发人员、企业夜以继日加速研发,各国的监管机构也都不断“开绿灯”。疫苗几乎已经成为人们能否重回“疫情前时代”的唯一希望。
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斗争的锐利武器,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发行抗疫特别国债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并指出应用好抗疫特别国债,加大疫苗、药物和快速检测技术的研发投入。
疫苗研发离不开创新,疫苗的接种和可及更离不开创新。为推动健康中国2030战略实施,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公共卫生领域尤其是疫苗创新和应用,由中华预防医学会、深圳市坪山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赛诺菲巴斯德协办的“2020第一届大湾区疫苗峰会”于2020年9月12日-13日在深圳召开。
此次峰会以“疫苗创新与公众健康”为主题,邀请全球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领域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分享全球和中国的免疫经验和创新实践,共同探讨在“加大健康领域的科技投入”的国家战略之下,如何从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多个维度,建立长效的公共防疫机制,重塑疫苗创新发展对于公众健康和疾病预防的社会价值。
应对大流行,疫苗“新常态”
预防是迄今为止最具成本效益的健康保护手段,免疫可以遏制疾病的传播。接种疫苗是防控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作为科技创新的结晶,疫苗以其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主动免疫的特性,被视为应对疫病流行的“最后解决方案”。
新冠疫情正在全球大流行,疫苗研发和应用受到高度关注。新冠疫苗前景可期,但其研发过程复杂、要求严格并且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加速疫苗创新,是当前和未来提升传染病疫情防控和大流行应对能力的优选之策。
9月4日,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发布新冠疫苗研发进展综述称,截至2020年9月3日,全球COVID-19疫苗的研发管线包括321种候选疫苗。其中,有33种候选疫苗正在临床试验中,计划招募来自34个不同国家的至少470个试验现场的280,000多名参与者。目前,进展最快的临床候选疫苗正在进行III期临床试验,预计将于今年晚些时候提供支持获批许可的数据。
此次疫情也带动了公众对于疫苗新的认知,一如2003年的SARS暴发使得民众接种疫苗的需求激增;据国元证券(000728,股吧),今年上半年累计新增疫苗的批签发复合增速达37.4%;其中二类苗同比增长15.99%;多方预计今年全年仅流感疫苗的批签发量将翻番。
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梁晓峰在峰会上介绍,自1978年全面实施儿童国家免疫规划(NIP)以来,到2019年12月首部《疫苗管理法》颁布实行,我国预防接种事业无论是在法律和制度、免疫规划服务体系建设、财政投入等保障方面,还是在疫苗接种策略和使用规范等技术方面都在不断完善和提高。
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预防接种事业迎来发展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新政为预防接种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首届国家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王 辰院士表示,“今年通过新冠疫情的发生,我们更加呼唤有效疫苗的产生,能够成为致胜的、决胜的手段。但是疫苗从研发到生产、流通以及使用,都有很特殊的、科技的、社会的和政策的相关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必须加以关注和加以妥善解决的。”
创新AB面
国家建立鼓励和推动创新疫苗研发的长期机制,包括增加研发经费投入及科研技术成果快速转化。同时,推动现有疫苗质量和产能的进一步提升,包括技术升级、生产工艺优化等等,以满足国内需求。
目前我国免疫规划程序需进一步优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在会上表示,疫苗创新不单是产品创新,还涉及到机制、技术和方法的创新。“一个疫苗能不能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其实考虑的因素是比较多的。”主要包括三大因素,一是疾病,包括疾病负担,比如发生率、死亡率、住院率等;二是疫苗,包括供应、价格、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必备条件;三是能力,包括接种、服务、冷藏储运和监测的能力等。
从研发阶段看,如流感疫苗的技术创新,要从国内鸡胚疫苗逐步发展为基于细胞或重组技术或含佐剂的创新疫苗,满足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同时加速扩大产能,以满足增长的疫苗需求。
生产端来说,世界卫生组织呼吁疫苗生产技术的多样化与最优化,从仅有的鸡胚疫苗逐步发展为基于细胞或重组技术或含佐剂的创新疫苗,从而能满足产能的即时扩容以应对需求的快速增加。
可及性方面,对某些传染病的预防尚无有效的疫苗(例如艾滋病),一方面要加速国内疫苗研发,另一方面则可通过加快国外创新疫苗的引进,使得更多适龄人群能够尽早获得保护。 同步促进国内外交流,加速国内创新疫苗研发,提升国内疫苗产业的整体水平。疫苗关系到国计民生,推动疫苗的创新需要全行业共同努力,目前在产业政策、免疫规划、行业管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以创建一个有利于疫苗创新的大环境。
尽管新冠疫情客观上带动了疫苗的公众认知和创新“热度”, 但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孟庆跃也表示,目前疫苗在公共政策讨论和研究中的显示度较低,对疫苗的经济特性和社会特性研究不够,对疫苗缺乏多学科角度的理解和关注。“如果我们仅仅是在新冠疫苗上热,而不能带来疫苗国家战略重大的转变,这不是我们的成功。要提高疫苗宏观经济研究和政策应用水平,创造疫苗公共政策讨论的良好氛围和环境,统筹疫苗、药品、其它卫生技术和产品的筹资政策,加强疫苗卫生经济学评价研究。”
大湾区疫苗一体化
疫苗是公共产品,最能够体现公平性,除了在疫苗种类上体现公平性,还有疫苗的受众能更多体现其公平性。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疫苗市场,过去6年实现了10%左右的增长。然而与成熟市场相比,中国疫苗人均支出和普及率(接种率)都较低。据IQVIA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疫苗市场总规模约为360亿美元,其中美国市场份额占比最大,达到33%,中国市场规模占比为11%,约为40亿美元。
中国人均疫苗支出金额不到3美元,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4.7美元。其中自费疫苗接种率更低,中国明显低于成熟市场。以流感疫苗为例,中国的平均接种率不到3%;据北京协和医院冯录召教授发表的研究结果,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流感疫苗的接种率仅为4.3%,医务人员不到5%,远低于英、美、澳大利亚等国的65-73%。
目前,国内疫苗品种正在经历迭代,多价苗替代单联苗,以及二类苗的拓展是趋势。《疫苗管理法》颁布实施近一年,对于行业提升集中度、加强创新能力提出了明文规定,也指明了未来方向。
此外,成人免疫接种程序也有待完善。目前我国的免疫规划疫苗仍以儿童接种为主,成人疫苗的接种尚处在起步阶段,仅有少数经济较为发达省份尝试将部分疫苗的成人接种纳入省级免疫规划,而在全国范围内无论是对成人预防接种的认识,还是成人疫苗接种服务可及性都比较薄弱。
随着公众疾病预防意识加强,政府公共卫生事业投入增加,以及更多创新疫苗加速上市,预计未来整体市场将保持稳定增长,尤其二类(自费)疫苗市场将展现更大的市场潜力,外资和内资企业纷纷加码创新或独家疫苗的研发和管线布局。
本次论坛的协办方赛诺菲巴斯德,2007年在深圳坪山建设了首个外资企业投资的流感疫苗生产基地。据悉,去年11月赛诺菲巴斯德与深圳市政府签订了中法疫苗创新战略合作协议,在探索加速引进国际领先的疫苗新模式的同时,旨在促进创新疫苗研发的国际合作,提升创新疫苗的可及性,让民众能尽早同步享受到全球优质疫苗。
由本次大湾区疫苗峰会专家组发出“加速疫苗创新 提升传染病防控能力”倡议中,对于深化疫苗应用创新,提升重点人群疫苗接种率提出了专门的落地举措,倡议加强粤港澳大湾区之间传染病研究及疫苗使用的合作共享,推动先进经验的相互借鉴和实施。推动国内疫苗相关行业标准的国际交流互通,以促进疫苗研发的国际合作和国产疫苗的全球应用。推动应急疫苗和创新疫苗的国内外同步开发,扩大多中心临床研究国际合作。将大湾区疫苗峰会发展成为固定的国际化疫苗创新交流对话平台,加强国内外疫苗行业技术和经验交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