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折叠屏将是下一个风口吗? 可折叠面板出货量上升 但折叠屏设备依然面临挑战

2019-03-26 02:32:58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翟少辉和佳深圳、北京报道

3月18日,市场调研机构IHSMarkit发布报告称,鉴于三星电子、华为和其他智能手机制造商已宣布推出折叠屏终端产品,可折叠AMOLED面板出货量预计将在2021年超过1700万,占AMOLED面板总出货量的2.4%。

同去年11月的预计相比,IHSMarkit将2019年和2020年可折叠AMOLED面板的出货量分别从140万、520万上调至了150万、830万,将2025年出货量从5050万上调至5340万。该机构认为,一旦盖板和触摸感应器两大决定折叠屏耐用性的关键技术得到有效提升,可折叠AMOLED面板市场的增长将更为迅速。

TCL通讯计划在2020年推出折叠屏产品,该公司市场部总经理StefanStreit认为,折叠屏产品主要面临屏幕技术、铰链等机械结构技术、软件系统及应用三方面挑战。“我们有野心也有计划,在2020年推出某种折叠屏产品,但具体形态尚未决定。”Streit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我们已有屏幕技术和机械技术,但我们仍需进一步了解应用场景。”

也有观点认为,目前可折叠屏幕技术依然存在缺陷,尚不足以推动新一轮换机潮到来。此外,得益于5G、传感器等技术的逐步落地应用,作为智能移动终端生态圈核心的智能手机,其形态、地位都在发生着变化。

智能手机市场遭遇瓶颈

2018年10月,柔宇科技发布了全球首款折叠屏手机,随后三星电子和华为也在2019年2月发布了折叠屏手机,并高调亮相2019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

3月6日,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尽管其首款折叠屏手机即将于4月上市,三星仍有另外两款折叠屏设备正在开发,以求在这个尚处早期的市场巩固先机。此外,小米、OPPO的高管也均在社交媒体上晒出过折叠屏产品;还有十多家企业已拥有或是正在申请折叠屏产品专利。

这一风潮的背景则是,全球智能手机市场遭遇瓶颈。据市场调研机构StrategyAnalytics统计,2018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6%,为3.76亿部;2018年全年出货量下滑5%。智能手机市场在连续五个季度下滑的同时,也出现了有史以来首次全年出货量下滑。

集邦咨询旗下拓墣产业研究院协理谢雨珊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随着智能手机市场趋于饱和,产品差异化空间越来越小,手机大厂已将折叠屏手机视为新一代发展重点。不过,尽管2019年将有数款产品推出,但集邦咨询认为折叠屏手机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渗透率将仅为0.1%,到2021年预计可达1.5%。

StrategyAnalytics则预计,折叠屏手机的市场规模预计将在2019年达到20亿美元,出货量占全球智能手机出货总量的比例不到1%。

TCL通讯在MWC期间透露,其将于2020年推出折叠屏产品。“如今,所有的手机看起来都是一样的,也很难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该公司市场部总经理StefanStreit表示,“柔性屏技术可以让我们在外形上再一次拥有更多的产品创新。”

TCL通讯的折叠设备的屏幕将主要由TCL集团旗下华星光电提供。据悉,华星光电第六代柔性显示面板将于2019年上半年投产,并于2020年开始为手机厂商提供折叠屏。而在铰链上,该公司研发了其DragonHinge专利铰链技术。

Streit展示样机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称,折叠屏设备可以有多种形态,例如,既可以是内折叠或外折叠的“书本”形态,也可以是环绕于手腕的“腕带”形态。对于前者而言,其难点在于屏幕;而对于后者来说,难点则在于结构。“这款设备屏幕只是稍微弯曲即可,但难点是你把电池放在哪里,以及是否需要并列排放很多很多块小型电池。”

“我们不希望成为‘第一个’,因为我们还不知道此时推出的产品能否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Streit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我们仍需要大量的研究。”

数据服务机构IDC客户设备研究副总裁BryanMa表示,“目前没有人知道什么是理想的设计。”他认为,当前的时机仍仅适合试验,这也意味着如今已发布或即将发布的大部分折叠屏产品都难以取得成功,“不过业界可以从中得到宝贵的经验。”

5G折叠屏或推动手机市场重回增长

不过,折叠屏对未来手机产业的推动已经得到了认可。IDC在3月初发布的报告指出,尽管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在2019年继续下滑,预计再跌0.8%至13.9亿台,但受5G和折叠屏的驱动,行业下半年增长率将回升至2.3%,2023年出货量将升至15.4亿台。

折叠屏手机与5G手机的问世已使2019年成为科技创新的高产年。IDC项目副总裁RyanReith表示,产业遭遇增长瓶颈无疑是因为换机周期变长、中国市场需求减弱、地缘政治影响等因素,但一批重要的技术进步却正在带来增长的可能性。IDC高级分析师SangeetikaSrivastava进一步指出:“尽管5G和折叠屏的发展还未能产生实际、明显的收益,但2019年无疑将被视作智能手机市场的革新年。”

海林投资执行合伙人兼总裁尹佳音认为,5G在技术层面上会有较大的爆发。“除了更高的带宽之外,还有包括AR/VR技术的传送、点对点视频传送等。”她指出,2019年中央经济会议已提到,要支持5G和云存储基础建设,这意味着5G已被列为重点基础设施,而这也使光电行业可从中获益。

在她看来,过去几次换机潮主要发生于2G向3G、3G向4G的过渡期,而如今,3C产品本身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哪怕是折叠屏手机,也未必能催生出太大的换机冲动。“但到了5G时代,传输和投放就有了载体,这会带来新一轮的以3C产品为终端的对产业的拉动。”

“一般来说,如果5G引发的换机潮发生在2022年,那么上游电子元器件等设备的爆发期可能会在2020年或2021年,它往往会比终端爆发期早半年到一年。”她说。

但“5G+折叠屏”也意味着高昂的售价。对此,StefanStreit认为,部分瞄准电影视频观看等娱乐需求的大屏幕产品或许需要5G技术,但“腕带”形态的产品则无需立刻配备5G技术。

“TCL是一家产品与工程公司,我们生产硬件,但仍需理解消费者需求。今天,你去到任何地方都需要带上手机,尽管出门运动时你并不需要一个大屏幕手机。”Streit说,“未来将会有很多种不同产品,也许还会有IoT(物联网)设备,这也是我们需要理解的。”

TCL通讯全球销售与市场中心总经理李邵康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补充说:“这是我们和谷歌安卓合作,探究使用场景的原因,也是为什么我们试着去做屏幕科技、机械解决方案,然后去看在哪里应用它们,我们不希望局限于此。”

折叠屏技术尚存缺陷

尽管被认为将驱动新一轮创新,但消费者是否肯出高价购买,该技术和应用是否足够成熟,以及供应链能否跟得上也引发了不少质疑。

联想集团CEO杨元庆就曾在上月的MWC期间称,目前发布的所有折叠屏产品都没有超出3年前联想折叠手机的概念,而且很多厂商也依然是在做“PPT产品”。杨元庆表示,不明白一些厂商发布折叠屏产品后将其保护在玻璃罩中是“想让产品跟客户隔得比较远一点”还是“担心真实的体验被用户触摸到”。此外他还直指,这类产品“2000美元以上”的售价“可以买好几个平板电脑”。

谢雨珊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尽管厂商积极推出相关产品,但受限于非三星面板供应商技术的不足与柔性AMOLED产能未能到位,仍需更多时间进行调整和开发。“此外,在消费者需求不明的情况下,预计折叠屏手机初期需求不会高,最快要到2019年下半年或2020年后,更多厂商愿意推出相关产品,才有机会支撑市场运行。”

李邵康坦言,如果应用、价格、生态三方面因素都就绪,产品就可以择机上市,但反之则需要进一步考虑。“我们可以(将产品)上市,但(担心)上完了没有人买。”

此外,可折叠面板本身也面临着技术上的难点。海林投资所管理的产业基金覆盖光电、半导体、新能源等多个领域,其中光电与半导体是其着重打造的领域。其执行合伙人兼总裁尹佳音指出,从制造工艺上看,目前还没有发现任何一种材料能够完全经受数万次的折叠。“某些市场产品,折叠之后会出现明显的痕迹。”

但尹佳音认为,柔性OLED面板将在智能终端的更迭中起到“革命性”的作用。“OLED去掉了背光源,可直接将发光材料蒸镀或打印在薄膜上,而薄膜可以做成软的,柔性屏和柔性手机未来的发展我一直看好。”她说,“至于折叠屏手机,虽然现在有厂商已经做出来,甚至可以付定金了,但目前从生产工艺角度来说,我还是比较谨慎、不是特别看好。”

她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柔性屏和柔性手机面临的技术壁垒早晚会被打破,但在当前节点出现的折叠屏手机更多会是过渡产品。此外,它们的推出也有“时尚原因”——过去直板手机出现之前,消费者使用的也多是折叠的翻盖手机。“未来手机到底是什么样,我们有无数种想象,有很多种呈现方式,甚至屏幕没了都有可能。”她说。

英飞凌科技电源管理与多元化市场事业部总裁AndreasUrschitz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未来智能手机的形态或许会与现在有很大不同。“试想一下,如果可以通过语音和手势控制手机,那么触控屏就可能会被取代,这将彻底改变如今智能手机的形态。”

Urschitz认为,从产品创新的角度看,智能手机会加入更多的传感器,以赋予其更多的功能。例如已被应用于一些旗舰型号的3D立体镜头,它不仅可以明显提升拍照的质量,更可以被用于手势识别,以进一步支持手势感应操控手机。他认为,尽管还无法判定走向,但在未来5-10年智能手机形态很可能发生较大变化。

 

(责任编辑:岳权利 HN152)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新闻排行榜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